科學家:載有動物的俄第2顆Bion-M衛星2023年將在生物體從未飛過的高度上飛行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5月25日電 俄科學院醫學生物問題研究所科學副所長弗拉基米爾•瑟喬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載有動物的俄羅斯第2顆Bion-M衛星2023年將在生物體從未飛過的高度上飛行並將遭受強輻射。
Sputnik

俄國家航天集團宣佈國際空間站"科學"號實驗艙的發射時間
首顆Bion-M衛星於2013年4-5月完成了飛行,其載有老鼠、沙鼠、壁虎、蝸牛、甲殼動物、魚類和各種微生物。

瑟喬夫表示:“第二顆Bion-M的飛行將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將發生在以前從未有生物體飛行過的高度——800-1000公里,而且輻射劑量增為原來的10倍。 要知道首顆 Bion-M僅在500公里高度,而國際空間站是400公里。”

他補充稱:“這將使得我們可以比較兩顆 Bion-M的結果,並瞭解動物有機體內的變化,例如輻射負荷增加或失重條件下起主要作用的是甚麼。”

據其稱,該生物衛星的發射擬於2023年進行。

該學者表示,有小鼠將乘生物衛星飛行,因為這是“主要研究對象”,還有果蠅,用於研究普通生物學問題。此外,這裡還將有各種微生物,將進行細胞研究、技術和工藝實驗以及蛋白質晶體生長。

瑟喬夫表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向俄航天國家集團提出美國學者參與航天飛行後對小鼠的研究請求。

他解釋美國學者對參與第2顆Bion-M飛行的“強烈興趣”是因為他們在國際空間站上沒有類似的研究項目。

瑟喬夫表示:“美國在國際空間站上對小鼠的實驗幾乎都是商業化的,其成果科學界根本無法得到。”

瑟樵夫指出,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也向俄航天國家集團提出了小鼠飛行後研究的申請。此外,據其稱,法國正為第2顆Bion-M製作小鼠生理參數的生活期記錄系統。

他解釋稱:“因此,我們向法國人、美國人和德國人介紹了以下處理方法:將成立對同一東西感興趣的小組,包括國際小組,小組之間將分配的不是動物,而是其生物組織。這樣可以使科學家們可從他們獲得的動物組織中最大程度提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