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與中國“脫鈎”不會提升美國在世界貿易中的角色

新冠疫情之後,過分要求把生產從中國撤回美國或損害美國經濟,美國商會會長唐納休警告美國政府。
Sputnik

保護供應鏈的可持續性並不意味著要重新調整美國的所有生產。路透社援引唐納休5月19日在在線會議上的發言報道稱。路透社指出,美國總統長期以來一直承諾把生產從國外撤回,而新冠疫情以及對依賴中國進口商品的擔憂再次讓這一觀點甚囂塵上。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教授龔洪烈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極力推動把生產從中國回遷美國,反映了特朗普經濟政策的民粹特徵。

龔洪烈說:“我認為,推動產業回遷美國與特朗普總體的對外經濟政策是相聯繫在一起的。特朗普在上次競選中就曾提出過這一主張,將製造業回遷為美國創造更多的機會。自貿易戰進行以來,這一進程政府一直在推動中。而這次疫情的發生凸顯了美國製造業的窘境,即許多製造部門都處於終端,必須要依靠中國的供應鏈才能夠維持所必須物資的供應。可以說這一狀況在疫情期間體現地非常充分,進一步從實際層面為特朗普的政策提供了支撐依據,同時也是他一貫的經濟民粹主義政策的體現。”

美國對華技術“冷戰”將給美自身造成甚麼後果?
美國當局在這場反華運動中,既指責中國在疫情期間採取了美國人認為的不當行動,又在貿易和經濟領域不斷挑釁中國——這些無疑對公眾輿論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刺激了商業民族主義的抬頭——美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不信任度日益增加。德意志銀行(DB)dbDIG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有41%的美國人不再希望購買“中國製造”的產品;35%的中國人同樣不想購買美國製造的產品。在FTI Consulting對美國消費者進行的另一項調查中,有78%的受訪者表示,如果一家美國公司從中國搬遷,他們甚至願意為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現在,接受調查的55%的美國人懷疑中國能履行1月份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專家亞歷山大·薩利茨基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這是極力將輿論政治化引起的一種異常現象。

亞歷山大·薩利茨基說:“當美國人或中國人說不想購買中國或美國產品時,這當然令人失望。他們往往不認為某一產品是在中國工廠生產的,而是在美國工程師和技術的參與下,以及日本和韓國的某些組件的參與下進行的。商業民族主義是長期愚弄公眾的結果,特別是在美國。在中國,就在最近這幾天,針對美國人對華為的新規,媒體開始談論針對個別美國公司需要採取對稱措施,而且還提到了蘋果、思科、高通。”

中國不會屈服於特朗普的挑釁
俄羅斯亞歷山大·薩利茨基認為,專門從事這一問題研究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的公開演講有可能對美國商業民族主義加劇帶來的令人不快的局面產生積極影響。他說,一直反對對華貿易戰的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尼(Nicolas Lardi),就證明瞭貿易戰的明顯危害,主要是對美國自身。
亞歷山大·薩利茨基說,俄羅斯許多專家們給出了類似的評估。

他接著說:“我和我的同事試圖預測這種經濟差距(美國和中國之間)會導致甚麼。從理論上講,這是可能的,而且雙方自然都會遭受損失。然而不可能因為與中國脫鈎,就可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與世界貿易的參與者美國相比,中國將依然保持著活力和競爭力。美國人已經失去了許多,也許會失去很久。如果不去認真進行工業化重組計劃,他們將無法改善目前的局面。而且在實施這一計劃中,中國人可以幫助他們,雖然聽起來很矛盾。這是我們研究人員得出的重要結論。”

亞歷山大·薩利茨基專家列舉了這樣一個事實。1976年美國人生產了他們所購買和穿著的所有鞋子的65%。現在衣櫃里美國製造的鞋子的百分比下降到1.5%。美國人穿的鞋子中有80%是中國製造。根本不可能迅速改變這種狀況,而且鞋子總是要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