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企業家重返中國表明對“政治病毒”有很強的免疫力

德國企業家希望盡快回到中國市場。5月25日數百名德國商界領袖打算首次在大流行期間包機從法蘭克福飛往上海。
Sputnik

中國德國商會正在同漢莎航空一起組織這次商務旅行,路透社援引外交人士的消息報道稱。他們說,中國政府建議500-1000名德國商人可以通過簡化程序過境。他們返回中國後無需兩周隔離,但要有新冠病毒檢測呈陰性的證明。

歐委會: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將縮水3.5%

中德兩國互為最大貿易夥伴,2019年雙邊貿易額達2060億歐元。因此觀察家們自然也提出了德國與歐盟是否也會同樣對待中國人,即也為中國企業家們重返歐洲開通便利的“綠色走廊”。

俄羅斯戰略問題研究所專家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稱,德國企業重返中國為整個歐洲樹立了一個榜樣,也發出了一個信號。

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說:“德國人以行動快、崇尚實用主義而著稱。對新情況的快速反應是決定德國經濟成功的內在因素。企業家們飛往中國,以此表明需要採取行動,而不是做甚麼空洞推理,勾勒一些投機計劃,再去決定誰應該最先握手,是政治家們還是企業家們。”

中德兩國在經濟領域具有根本性的共同利益,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進一步指出。德國企業家主要對公司的利潤、生產和維護感興趣。大流行破壞了他們與中國的合作關係。這也成了今後德國經濟復蘇的主要威脅。德國組裝廠需要的許多零部件生產中心恰好位於中國。當生產和供應鏈暫時中斷時,甚至出現了在中國境外實現經濟關係多樣化的必要性的想法,目的是為了擺脫僅對一個中國的供應的依賴。然而,這些供應鏈無法快速重新轉向。這裡涉及投資、時間、標準、價格質量比的問題。因此在疫情過後中國的生產剛剛開始重啓,德國商人就準備飛往中國並恢復經濟聯繫,建立生產和合作鏈。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認為,這將幫助他們在本國繼續自己的生產,而不會因停止生產而蒙受進一步的利潤損失。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早日就重啓合作達成共識符合中德兩國經濟利益。

胡春春專家說:“我認為中德兩國在迅速重啓經濟活動方面若能達成共識將是利好,也是在綜合了各自抗疫經驗的條件下應該採取的一個理性行動,有助於兩國的經濟復蘇和發展。不過,若是將疫情的起源與這一事件建立某種聯繫,我想可能會比較牽強。因為關於疫情的起源本身是非常嚴謹的科學問題,應用於公共衛生安全和病毒研究科學領域,不應該出現在決定經濟政策或政治政策的過程中。另外,關於中國的一些負面言論在很多國家都存在,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歐盟或者德國等大國在政府層面做決策時,會將美國的這種陰謀論作為自己的論據。”

中國駐德國大使:疫情或催生中德未來合作新方式
美國拉攏亞洲盟友的圖謀未必能得逞,因為這些亞洲國家與歐盟一樣,客觀上對與中國的合作感興趣。大流行也破壞了日本和中國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例如,日本汽車製造廠失去了從中國進口發動機零部件、電路、汽車內飾用品以及塑料車身配件的節奏。它們都由中國企業或中日合資企業生產。日本政府支出2200億日元(20億美元)作為對希望在中國恢復生產的公司的補貼,以及235億日元用來幫助將生產轉移到東南亞的公司。

然而,日本公司還遠不能迅速撤離。例如,豐田是不打算改變自己對華戰略的公司之一。傢具用品和建築材料的供應商驪住集團(Lixil Corporation)也不會從中國轉移生產。總的來說,分析人士認為,日本政府提供的經濟刺激措施不太可能導致大量公司從中國撤離到本土或東南亞國家。中國仍然是它們的重要市場,因為將大部分活動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既昂貴又具有破壞性,尤其當中國經濟本身已出現明顯復蘇跡象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