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戰勝軍國主義日本,對第二次世界結束做出了決定性貢獻。1945年夏,紅軍在遠東進攻戰役中,摧毀了敵人最為精銳的部隊,將中國東北從佔領者手中解放出來。長時間里,遠東軍事行動的某些情節被封存。只在不久前,才有機會瞭解,是哪些英雄親手締造了這場勝利。
紅軍戰士彼得·米哈伊盧岑科就是其中的一員。這位19歲的小伙子來自俄羅斯南部小村,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階段最為殘酷的戰役之一:虎頭要塞攻擊戰。7年前,彼得·米哈伊盧岑科去世,也將打擊日本人的那場戰鬥的細節帶走了。如果不是別爾哥羅德的同事、記者和邊疆史研究者奧麗加·謝維琳娜向衛星通訊社介紹,彼得的英雄事跡可能永遠不為人所知。
她說:
“一次,我做廣播節目時,瓦蓮金娜·彼得羅夫娜電話打進直播間。她想講一下蘇聯日本戰爭的事情。我問,她為何對此感興趣?瓦蓮金娜說,他的父親1945年曾與日本人打過仗。老人家留下了兩枚軍功章:紅星勳章和衛國戰爭一級勳章。家裡人並不知道,他因何被授予了這些勳章,父親非常低調。但讓瓦蓮金娜·彼得洛夫娜擔心的是,她的子孫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爺爺的軍功故事。我決定給這位女士提供幫助。”
虎頭是黑龍江省邊境小城,位於虎頭山坡上,通過烏蘇里江直接面對的是俄羅斯達利涅列琴斯克(舊稱“伊曼”)。西伯利亞鐵路幹線將莫斯科、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城市連接起來,而達利涅列琴斯克最靠近邊界地區。也就是說,日本人想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幹線,這裡是最好的切入點。因此,虎頭被選中,用於建造滿洲地區最為堅固的要塞。這裡設有200多個火力點、地下電站、蓄水池、通訊站以及軍官和士兵軍營。再加上食品和彈藥儲存,足夠防禦半年時間。所有設施之間,都有地下通道相連,可有效抵御空中和火炮打擊。日本關東軍在這裡派駐大約2000人來堅守要塞。
1945年8月9日夜裡1點,虎頭要塞攻擊戰開始了。進攻前,蘇聯軍隊對日本防禦工事進行了兩個小時的空中投彈。8月10日,又進行了第二輪炮轟,蘇聯軍隊佔領了虎頭。8月14日,日本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天,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向全民宣佈投降條件。關東軍放下了武器,但部分防守虎頭要塞的日軍,還在繼續進行著絕望的抵抗。8月18日,蘇聯司令部向被圍困的日本軍人發出最後通牒。但建議被推翻,而從日本俘虜中選出的攜帶白旗的軍使,也被日本軍官殺害。在此情況下,紅軍又開始進攻。最後,虎頭軍營幾乎被徹底摧毀,似乎不可攻破的要塞被消滅了。蘇聯為粉碎滿洲地區最為堅固的要塞,犧牲了1051名士兵和軍官。
彼得·米哈伊盧岑科服役的第155步兵預備團,接到命令攻擊列斯納亞高地。記者奧麗加·謝維琳娜在軍事檔案中成功找到授勳證書,從中弄清了這位19歲機槍手在戰鬥中是如何表現的。
文件中寫道:“1945年8月14-18日,紅軍戰士彼得·米哈伊盧岑科在與日本佔領者戰鬥中表現出異常的英雄主義。在進攻列斯納亞高地時,他在連隊中率先到達高地,並向永久火力點槍眼投入手榴彈,消滅了一些狙擊點。戰鬥艱難時刻,他把自動步槍換成機槍,勇敢地反擊日本佔領者。他飛快抓住從日本掩體拋出的手榴彈,向敵人反扔過去。在進攻第二個高地奧斯特拉亞時,他同樣是第一個到達,用自己的機關槍,消滅了敵人的火力點。進入高地時,他負傷了。但他並未撤出戰鬥,而是繼續對日本武士進行狙擊射擊。因機槍手彼得·米哈伊盧岑科的勇敢作戰,他所在的連隊從高地擊退了敵軍,並將其佔領。進攻戰過程中,米哈伊盧岑科在戰鬥中始終帶著自己的機關槍走在前面。他所表現出的勇敢無畏精神,值得授予蘇聯最高英雄稱號。”
奧麗加·謝維琳娜承認,有關老鄉戰功的信息,是令她高興的巨大發現。原來,瓦蓮金娜·彼得羅夫娜的父親是真正的英雄。他並不炫耀軍功章,整個一生都在耕種土地。他是村裡第一手風琴手,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不拒絕。
奧麗加說:
“當我在檔案中找到紀錄紅軍戰士彼得·米哈伊盧岑科被授予最高軍事榮譽-蘇聯英雄稱號材料後,馬上給瓦蓮金娜·彼得羅夫娜打了電話。她聽著就哭了,是在哭泣。現在,她的孩子和孫子們都瞭解爺爺和太爺服過兵役的第35軍。孫子輩的中學生作文,寫的是關於爺爺的內容。他們為爺爺感到自豪,也在幻想到爺爺解放的中國虎頭市去看看。”
為紀念蘇聯戰士解放者,在烏蘇里江中國一側建起歷史博物館綜合體。參觀者們可以看到虎頭要塞殘跡,其中包括關東軍最猛烈炮火射擊的永久火力點。在猛虎山頂,竪起了紀念碑,上面寫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火焰被熄滅了》。
按蘇聯版本,1945年9月1日打擊日本軍隊的千島登陸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仗。其結果是,蘇聯獲得此前日本佔領的千島群島56座島嶼。但這已是另外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