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是否有助於終止氣候變化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截至目前,學者們記錄到,全世界的生態環境因各國抗疫措施而好轉。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和廣播電台記者與中國資深環保媒體人鄭挺穎進行了交談,討論了疫情過後這種成就在多大程度上是持久的,以及世界將處於何種狀態。
Sputnik

許多國家中斷航空和鐵路運輸,隔離措施導致公路交通利用率下降,工廠停產。這一切的結果是碳排放減少,中國、韓國、歐洲國家和美國上方的空氣清潔。鄭挺穎認為,雖然依靠這種方式環境問題短時期內能夠得到改善,但是其副作用非常明顯。

水母現身威尼斯河道中

中國所採取的抗疫措施僅僅在一個月內就把碳排放量減少了25%。這是英國氣候政策網站《碳簡報》(Carbon Brief)上發佈的研究結果。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2月底的衛星圖像清晰顯示,中國上方的空氣如何在一個月內就得到了清潔。

歐洲國家也出現了類似情況。3月底,歐洲航天局(ESA)發佈了衛星圖像,顯示了多國上空臭氧層在1月1日到3月11日之間的變化。意大利上方的變化尤其令人矚目,這個國家的生態指標變好肉眼可見:天鵝和魚類開始返回到威尼斯運河,爾後當地人還觀察到了海豚和海蜇。

按照哥倫比亞大學學者的研究,在美國因新冠肺炎而實施緊急狀態後,交通流量縮減35%,導致一氧化碳排放量在幾天時間內就減少一半。

鄭挺穎認為,許多國家的方法具有強制性和臨時性,因此在疫情結束後將不會保留下來。他警告說,更何況,生態狀況惡化的可能性很高。

科學家預測到2120年有20%大型海洋生物滅絕

鄭挺穎說:“我認為疫情過後出現報復性環境污染的概率較高,很多國家對經濟增長都有強烈的訴求,無論是政府決策者還是普通民眾。因為人們長時間居家,沒有消費、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這些都會產生一定的焦慮情緒,這時候,環境問題恐怕將被排在第二位。但是越是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越是需要強調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要性,加快綠色轉型,提高發展質量,實現經濟生產、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

但鄭挺穎認為,正是抗疫經驗和所採取的措施有助於未來解決疫情引起的生態問題。

“這次疫情至少說明以下幾點:第一,在人類活動減少的背景下,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速度很快,在西歐一些城市已經出現了動物走上街頭的情景;第二,疫情證明瞭人類的不少活動並非必要,很多工作和事情都可以通過居家辦公、遠程視頻會議去解決。即使居家辦公,很多智力密集型的企業依然能夠良好運轉。第三,疫情推動了大量高新技術的快速普及,以前這些新技術可能還要推廣宣傳,大眾出於習慣可能也不太願意接受新鮮事物,但是在疫情期間卻不得不使用高新技術,這對推動我國社會的智能化轉型具有深遠意義。我們還可以看到,面對疫情帶來的諸多衝擊,人類的適應能力非常強。環境保護問題同理,只是人類尚未切身感知到環境問題的風險,如果人類能夠像感知病毒一樣感受到環境風險,那麼綠色轉型也會非常之快”,——鄭挺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