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逐步恢復生產活動

中國正逐步恢復生產活動。3月份採購經理指數PMI回升至52,這意味著製造業活動增加。亞洲市場對這一消息做出的反應是增長。然而,中國國家統計局警告:該指數的增長與2月份基數較低的影響有關,經濟形勢絕非穩定。
Sputnik

儘管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最先在中國出現,但與現在其他國家的疫情相比,中國似乎已不再是大流行病的中心。死亡人數排名第一的是意大利(超過一萬一千人),其次是西班牙。中國在這個令人悲痛的名單上目前僅排在第三位。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在撰寫此篇文章時,全球共有78.5萬人感染COVID-19,3.7萬多人死亡,16.5萬人康復。

中國統計局:3月份中國PMI環比回升至52%

在中國,疫情蔓延已得到控制:大多數新感染病例都是輸入病例,也就是說,新冠病毒現在多半來自在國外感染的人。經過兩個月的停工,中國經濟開始恢復商業活動。在疫情不太嚴重的地區,90%的大型企業已復工。小型企業也緊隨其上。但除新疆、青海和貴州等受疫情影響最小的自治區和省份外,大多數省份的教育機構仍然無法正常工作。

儘管如此,為期兩個月的隔離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2月份的PMI僅為35.7,表明生產活動嚴重下降。高盛(Goldman Sachs)預計,第一季度中國的GDP將下降9%,到年底增長僅有3%。世界銀行作出的預測甚至更糟:根據最新估計,在最好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僅能增長2.3%。路透社稱,正因為如此,中國央行的專家們建議不要設定今年的增長目標,這樣以後就不必採取大規模刺激措施,不必為完成既定任務而給經濟注入流動性。

同時,為了支持經濟,中國仍然採取財政和貨幣措施。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將7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下調至2.20%,從而兌現了在G20領導人緊急峰會上就實施貨幣寬松措施做出的承諾。中國以前沒有採取貨幣刺激措施,而是努力局限於財政手段。例如,受抗疫措施和商業活動下降影響的公司可享受“貸款償付假期” ,直到六月。早些時候中國下調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以便它們可以向中小企業提供更多貸款。此外,為了支持疫情嚴重地區的中小企業,政府還暫時延緩電費支付。最後,據新華社報道,北京正在考慮增加預算赤字的可能性,發行專門的國債以吸引有針對性的融資。發行這種債券的目的相當明確:應對疫情後果,發展必要的基礎設施,向具有系統重要性大型銀行提供援助等。

2月中國製造業PMI跌至35.7% 非製造業降至29.6%
但是,糾正國內狀況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由於參與全球供應鏈,中國還嚴重依賴全球需求,而由於其他國家疫情,當前全球需求正在下降。因此,儘管中國國內經濟正在逐步復蘇,但正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徐雪梅指出的那樣,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組織都在下調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

徐雪梅專家說:“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和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之前大眾都以為疫情可能僅限於中國境內,若是我們盡快控制住疫情,那麼中國經濟很快就能夠從疫情的衝擊中復蘇。但是隨著疫情向海外蔓延,同中國比發展速度更快,嚴峻程度更高。那麼毫無疑問這對全球產業鏈和外需都會產生影響,而且相較疫情來說可能時間還會更長。儘管國內的疫情基本上已得到控制,但是海外需求的疲弱以及通過產業鏈造成的干擾,都會對中國經濟形成拖累,並且未來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我認為這也是世界銀行下調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原因,而且不僅是對中國,可能也是下調對全球經濟預期的主要原因。”

儘管如此,徐雪梅專家仍然相信,負面的經濟影響將在年底之前消除,因為與傳統的經濟危機相反,當前的危機不是經濟的根本問題,而是緊急情況。所以徐雪梅專家認為,一旦疫情得以克服,危機的根源就會消失。她說:“我個人是持比較樂觀的態度,雖然疫情可能在短期內會給經濟發展造成較大的干擾,但是隨著各個國家採取有效的防控防疫措施,特別是財政、貨幣政策逐漸產生實效,負面影響也會逐漸消失。畢竟這次情況與金融危機不同,金融危機是經濟的根本出現問題,而現在是因為疫情導致生產生活被暫時性的打亂,屬於短暫的干擾。只要疫情結束,人流、物流、資金流和生產生活得到恢復,經濟應該很快就會出現快速的反彈。”

有了來自中國的積極數據,全球市場也相信形勢會趨於好轉。 上證綜合指數上漲0.1%,而香港恆生指數上漲1.4%。韓國Kospi指數和倫敦富時100指數(FTSE100)做出了更為樂觀的反應:分別增長2.2%。 德國DAX指數上漲2.7%,而法國CAC 40指數上漲1.7%。 表現最好的當屬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因來自中國的積極數據而增長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