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技術趨勢報告分析了技術能力,並對明年全球主要趨勢做出預測。報告指出,大數據將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健康指標、活動信息、購物、社交網絡的活躍程度等等——所有這些都將形成個人數字肖像。並根據此肖像,各種廣告內容、價格報價、算法將決定向哪些人提供服務、獎金並引進哪些限制。個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個人生成的這些數據。
中國已經制定了到2030年在全球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取得領先地位的目標。其他領域,諸如大數據、機器人技術、新材料、自動駕駛汽車,也都受到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根據“中國製造-2025”計劃,與這些領域相關的產品中應有70%由中國自主生產。根據《2020年技術趨勢報告》,這種指導性計劃使中國能夠調動大量資源並為開發先進技術的公司開綠燈。作為回應,企業在必要時會努力為國家利益服務。報告稱,如果說數據是21世紀的石油,那麼中國就是新的歐佩克。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成功。恰恰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新技術和大數據,疫情才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控制。例如,為了控制患者數量,幾個省政府規定憑身份證在藥房購買感冒和流感藥。網絡運營商開始不僅向政府機構,而且向任何感興趣的一方提供手機計費數據。例如,在大都市進入辦公大樓時需要在入口處顯示最近14天的活動數據。阿里巴巴、百度、奇虎360等大公司都提供了幫助市民抗疫方面的服務。阿里巴巴開發出一個小移動程序,該程序基於大數據可以給不同用戶配上不同顏色的QR碼,以表明他被感染的風險程度。百度開發了一個互動地圖,標記有疫情重災區,因此人們可以避免前往特別危險的地方。奇虎360可以告訴人們是否乘坐過新冠肺炎患者坐過的飛機或火車。還開發出許多類似的數字產品。正如時事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戎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的那樣,可以說,此次疫情推動了新技術應用的發展。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成功。恰恰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新技術和大數據,疫情才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控制。例如,為了控制患者數量,幾個省政府規定憑身份證在藥房購買感冒和流感藥。網絡運營商開始不僅向政府機構,而且向任何感興趣的一方提供手機計費數據。例如,在大都市進入辦公大樓時需要在入口處顯示最近14天的活動數據。阿里巴巴、百度、奇虎360等大公司都提供了幫助市民抗疫方面的服務。阿里巴巴開發出一個小移動程序,該程序基於大數據可以給不同用戶配上不同顏色的QR碼,以表明他被感染的風險程度。百度開發了一個互動地圖,標記有疫情重災區,因此人們可以避免前往特別危險的地方。奇虎360可以告訴人們是否乘坐過新冠肺炎患者坐過的飛機或火車。還開發出許多類似的數字產品。正如時事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戎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的那樣,可以說,此次疫情推動了新技術應用的發展。
周戎專家說:“我認為,疫情催化了新產業、新技術的發展。比如,過去雖然我們都知道遠程辦公這種新技術,但是應用卻不多。這次由於疫情的發展,為避免面對面交流,人們更多地選擇通過遠程辦公、電話會議、視頻會議等來取代傳統的辦公模式,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從中國衛生科技產業的發展角度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科研人員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並向世界發佈共享毒株。同時堅持科研與臨床、防控一線相結合,為‘可診、可治、可防、可溯’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其中,在防控診治、研發抗病毒藥品方面都利用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開展了對疫情發展的趨勢預測、防控策略等多個方面的研究。”
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隔靴搔癢式的措施無助於阻止疫情的蔓延。例如,許多國家對來自具有潛在疫情危險的國家的人關閉邊界。然而這些限制是按照“最後航班”的原則實施的。但甚麼能阻止一個人說出包括在“安全”國家轉車在內的複雜線路?在這種情況下,阻止病毒進入的邊界屏障將不再有效。
從這個意義上講,顯然,中國正是因為採取了全面的綜合性措施,使用了現代技術,才成功遏制了此次疫情的蔓延。但這帶來一個副效果:許多人的敏感數據被洩漏到網絡中並被公開。來自湖北省的公民遭到鄰居的襲擊和污名化。這進而衍生出一個新問題:如何在公共利益與保護個人空間的權利與個人數據的機密性之間找到平衡?
中國中央網信辦不久前印發了《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不允許收集過多數據。僅在感染風險最大的重點人群中收集某些特定的敏感數據。另外,此份文件還對所收集的數據的使用做了限制:它們只能用於疫情防控。最後,任何個人或公司均無權以疫情防控為藉口收集數據。
《2020年技術趨勢報告》也指出了國家角色在西方與中國技術發展模式中的差異。在中國國家行使領導和指導功能,而在西方私營公司仍然是技術進步的驅動力。外國專家就此指出,隱私和個人數據似乎能得到更重視客戶的西方公司更好的保護,而在中國公司是在為國家工作。
不過,中國政府正在制定有關保護個人數據的新法規這一事實恰恰表明,通過國家在公共利益和個人生活之間尋求利益平衡並非易事。而且中國的民營企業已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在創新領域。2018年中國企業研發支出增長20%,幾乎佔研發總支出的三分之二。
從這個意義上講,顯然,中國正是因為採取了全面的綜合性措施,使用了現代技術,才成功遏制了此次疫情的蔓延。但這帶來一個副效果:許多人的敏感數據被洩漏到網絡中並被公開。來自湖北省的公民遭到鄰居的襲擊和污名化。這進而衍生出一個新問題:如何在公共利益與保護個人空間的權利與個人數據的機密性之間找到平衡?
中國中央網信辦不久前印發了《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不允許收集過多數據。僅在感染風險最大的重點人群中收集某些特定的敏感數據。另外,此份文件還對所收集的數據的使用做了限制:它們只能用於疫情防控。最後,任何個人或公司均無權以疫情防控為藉口收集數據。
《2020年技術趨勢報告》也指出了國家角色在西方與中國技術發展模式中的差異。在中國國家行使領導和指導功能,而在西方私營公司仍然是技術進步的驅動力。外國專家就此指出,隱私和個人數據似乎能得到更重視客戶的西方公司更好的保護,而在中國公司是在為國家工作。
不過,中國政府正在制定有關保護個人數據的新法規這一事實恰恰表明,通過國家在公共利益和個人生活之間尋求利益平衡並非易事。而且中國的民營企業已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在創新領域。2018年中國企業研發支出增長20%,幾乎佔研發總支出的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