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兩大方向部署新導彈系統。其一,增加現代化的洲際彈道導彈,可擊中美國本土,比如東風-41和東風-31AG;其二,部署各型號中程導彈,包括高精和反艦導彈,比如東風-21(東風-21C和東風-21D)。此外,繼續部署帶有超高音速戰鬥部的新型東風-17型導彈。從各方面看,也許還部署有東風-10和東風-100巡航導彈。
傳統上,導彈部隊在中國軍事規劃中同時扮演著雙重角色:核遏制系統中的關鍵組件和“空軍替代”部分,可對固定目標和亞太地區對手戰艦進行高精度打擊。
與此同時,中國中程彈道導彈,在戰略核遏制體系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旦發生衝突,可對蘇聯和印度領土的戰略目標以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基地進行打擊。
此類導彈,確實具有核武庫的作用。從中國的聲明中可以瞭解到,中程彈道導彈中,含有東風-21和東風-26型。一些專家,其中包括《外交官》雜誌的龐達(Ankit Panda)認為,諸如東風-17類型的導彈,考慮到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缺乏創建戰術核彈頭經驗,其所能起到的核威懾作用令人生疑。
傳統上,導彈部隊在中國軍事規劃中同時扮演著雙重角色:核遏制系統中的關鍵組件和“空軍替代”部分,可對固定目標和亞太地區對手戰艦進行高精度打擊。
與此同時,中國中程彈道導彈,在戰略核遏制體系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旦發生衝突,可對蘇聯和印度領土的戰略目標以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基地進行打擊。
此類導彈,確實具有核武庫的作用。從中國的聲明中可以瞭解到,中程彈道導彈中,含有東風-21和東風-26型。一些專家,其中包括《外交官》雜誌的龐達(Ankit Panda)認為,諸如東風-17類型的導彈,考慮到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缺乏創建戰術核彈頭經驗,其所能起到的核威懾作用令人生疑。
不管怎樣,在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中含有一些細節。從各種報道看有以下兩種可能:中國在外部對中國大規模入侵、常規手段無法遏制時;在敵方對中國核武器、核能設施、危險生產或大城市遭系統性轟炸時。
大家知道的是,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因擔心蘇聯陸路戰爭,曾研制過戰術核武器,並動用大量資源研究和測試中子彈(1988年結束)。同時,從各種資料看,還曾在1980年代為列裝的東風-15型短程導彈測試過核彈頭。
此類型早期版本導彈的精度相當低,以至於使用起來效率過低。據美國中情局1993年解密材料,美國人堅信,中國曾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為東風-15測試過核彈頭。
那段時期,因戈爾巴喬夫1989年5月訪華,中蘇關係正常化,中國終止了創建戰術核彈頭計劃。中子彈雖然測試完成,但也未啓動生產。東風-15彈頭計劃亦遭同樣的命運。
伴隨中蘇關係正常化以及蘇聯解體,中國在陸路上失去唯一的實實在在的敵手。中美關係,在幾十年時間里也總體上保持穩定,儘管偶爾出現過危機。顯而易見,那段時間里,中國不認為大量增加中程彈道導彈和部署短程核導彈有甚麼意義。
在中美關係對抗新條件下、以及在亞洲出現美國中程導彈威脅和亞洲一些國家打擊能力增長的背景下,中國針對戰術核武器和中程核導彈的立場或將發生變化,也許將採用類似俄羅斯那樣的立場。然而,就此問題的最終結論,只能在中國軍事領域官方文件和解放軍軍事戰備發生相應變化後才能做出。
大家知道的是,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因擔心蘇聯陸路戰爭,曾研制過戰術核武器,並動用大量資源研究和測試中子彈(1988年結束)。同時,從各種資料看,還曾在1980年代為列裝的東風-15型短程導彈測試過核彈頭。
此類型早期版本導彈的精度相當低,以至於使用起來效率過低。據美國中情局1993年解密材料,美國人堅信,中國曾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為東風-15測試過核彈頭。
那段時期,因戈爾巴喬夫1989年5月訪華,中蘇關係正常化,中國終止了創建戰術核彈頭計劃。中子彈雖然測試完成,但也未啓動生產。東風-15彈頭計劃亦遭同樣的命運。
伴隨中蘇關係正常化以及蘇聯解體,中國在陸路上失去唯一的實實在在的敵手。中美關係,在幾十年時間里也總體上保持穩定,儘管偶爾出現過危機。顯而易見,那段時間里,中國不認為大量增加中程彈道導彈和部署短程核導彈有甚麼意義。
在中美關係對抗新條件下、以及在亞洲出現美國中程導彈威脅和亞洲一些國家打擊能力增長的背景下,中國針對戰術核武器和中程核導彈的立場或將發生變化,也許將採用類似俄羅斯那樣的立場。然而,就此問題的最終結論,只能在中國軍事領域官方文件和解放軍軍事戰備發生相應變化後才能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