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會成為“太空聯盟”的新成員嗎?

台灣原定於2月13日清晨發射首枚自主研制的太空探測火箭“飛鼠一號”(HAPITH-1),後因天氣原因被迫終止發射。預計1個半月至2個月後會再度發射。如果發射成功的話,這有可能為台灣島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太空高科技產業。然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指出,這對台灣的軍事技術潛力未必有顯著影響。
Sputnik

華媒:台灣自造火箭“飛鼠一號” 今晨因天氣原因終止發射
台灣民營企業晉升太空科技公司(TiSPACE)有意在世界混合式火箭和發動機的研發和生產領域佔據領先位置。在試射期間,火箭的飛行高度預計為250公里。目前為止,混合式火箭的飛行高度紀錄是120公里。

混合式火箭發動機是將液體火箭發動機和固體火箭發動機融為一體。通常,混合式火箭發動機使用液體燃燒劑(比如航空煤油)和固體氧化劑(其中包括專業塑料料和一氧化氮)。

混合式火箭發動機與單純的液體和固體火箭發動機相比有很多優點。它比液體火箭發動機結構更簡單也更安全,燃料和氧化劑保存在單獨的容器中並通過單獨的導管傳給發動機。

與固體火箭發動機相比,混合式火箭發動機更安全和更易控制——可以接通和斷開。混合式火箭發動機比單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和固體火箭發動機更便宜,因為它可以使用更簡單和更安全的材料。混合式火箭發動機的成本未來還能降低,更適於開發宇宙。台灣的混合式火箭發動機儘管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但有在這個領域迅速佔據領先位置的潛力。

台灣將於13日發射首枚自主研制火箭
台灣晉升太空科技公司的“飛鼠一號” 火箭(未來將發射這個系列的火箭)對於軍事系統而言過於笨重——重量約為45噸。與此同時,它的有效載荷重量並不大。據悉,“飛鼠一號”計劃將390公斤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台灣過去有研制傳統類型彈道導彈的經驗,包括曾嘗試建造美國長矛(Lance)戰術彈道導彈的台灣版本和自主研發天馬中程彈道導彈。

目前,台灣試圖憑借射程可以覆蓋中國許多大城市的中程巡航導彈遏制大陸。彈道導彈研制計劃已被終止。但是台灣在研制彈道導彈方面有儲備和經驗。如果台灣當局決定重新啓動彈道導彈項目,台灣專家最有可能建造傳統類型的彈道導彈。

台灣晉升太空科技公司的“飛鼠一號” 火箭項目雖然缺乏軍事技術,但是這種火箭實現量產對提升整個台灣航空領域的潛力有積極影響,從長遠看可以提高建造新型武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