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學者們提出了對宣洩性質的新理解

莫斯科市心理學師範學院的學者們分析了宣洩(Catharsis)的心理結構,弄清楚了基於各種心理機制行為的不同宣洩種類。研究結果發表在《文化歷史心理學》雜誌上。
Sputnik
  • 在通往自我充實的道路上

宣洩現象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時代起就聞名於世。從傳統上來說,對宣洩的理解被解讀為與心靈淨化有關的藝術作品的省察效應。

莫斯科市心理學師範學院專家們的工作目的是分析宣洩的心理結構和應用心理學意義。

在宣洩結構中,專家們劃分出興奮階段(激情)、集中精力階段(與作品主人公融為一體)、超越階段(走出自我邊界)。宣洩以“人回歸自我”為結束,也即因道德體驗而導致的反射性自我充實為結束。

對宣洩結構進行心理分析旨在回答最終轉變如何可能發生的問題。

  • 宣洩:中斷與回歸

在所劃分的不同宣洩期和藝術理論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莫斯科市心理學師範學院的專家們分析了藝術理論文獻中所詳細描述的17世紀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和荷蘭畫家倫勃朗作品的宣洩體驗結構。

“職業屆認為,卡拉瓦喬把觀眾置於偶然證人的角色上,迫使他在情緒極點時同情主人公,為主人公感到不安,目的是隨後讓觀眾感到尷尬,甚至有負罪感,因為他似乎偷窺了自己所不該知道的事情”,——莫斯科市心理學師範學院教育心理學系師範心理學教研室教授德米特里·盧博夫斯基解釋說。

研究者認為,製造這種尷尬是促使宣洩中斷的方法,也就是缺乏反射收尾。研究者們建議,把這種在與作品情緒連接強度最高時發生中斷的宣洩體驗稱為“激情宣洩”。

莫斯科市心理學師範學院師範心理學教研室教授馬林娜·葉爾莫拉耶娃在研究中強調,裝模做樣不是倫勃朗畫作所特有的:最強烈的情緒並不通過面部表情來表現,而是在沈默中經歷。倫勃朗的主人公身上找不到強烈的感覺,然而他的意象在觀眾那裡激起排山倒海般的感情和領悟。

倫勃朗畫作空間中的主人公-畫家與觀眾的相遇激起了內心的省察。莫斯科市心理學師範學院的研究者們認為,畫家的手法使觀眾離開情緒白熱化,就完全難以想象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系統,引起觀眾自我充實的心情,有助於突出另一種道德體驗——“反射性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