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眼中的莫斯科

在這個不太冷的冬天,莫斯科的中國留學生被一場創意比賽點燃了熱情。“1分鐘莫斯科”短視頻大賽自開辦以來,留學生們紛紛用心拍攝下自己學習和生活的莫斯科。這場比賽於17日在全俄展覽中心落下帷幕。莫斯科市政府為取得前三名的同學舉行了頒獎儀式,並頒發了榮譽證書。
Sputnik

克里姆林宮教堂廣場週一將擺放俄羅斯主新年樅樹
這次的vlog大賽是由莫斯科市政府旅遊委聯合金思路教育咨詢中心合辦的。今天,我們請來了金思路中心的創始人小天,帶我們揭開這場創意大賽的面紗,來看一看比賽背後的故事。

提起俄羅斯,在很多中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一種揮之不散的蘇聯情結。我們的父輩大多是受著蘇聯文化的熏陶長大的。如今,為了追憶時光,了卻多年情結,他們常常願意到俄羅斯去旅遊。紅場、克里姆林宮、聖瓦西里大教堂、莫斯科大學、二戰紀念博物館,這些都是一場紅色旅遊必不可少的項目。

中國留學生眼中的莫斯科

然而,目的地過於集中也造成了顯而易見的問題——有許多非常值得一游的小眾景點並不為中國人所知,紅色旅遊目的地難免顯得過於單一,同時,由於這些景點大多位於市中心,旅遊大巴的聚集還會加劇市區的交通擁堵。金思路創始人小天告訴我們:

“去俄羅斯旅遊的,有很多老年人的團,因為他們有很深的蘇聯情結。而年輕人的群體相對較少,尤其是自由行,包括像夏令營這種相對年輕一點的群體,就非常少。莫斯科市政府旅遊委想把年齡分層的界限給弱化一下,就是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莫斯科旅遊,並且來探索一些莫斯科比較小眾,除了像紅場啊、克里姆林宮啊這些大眾景點之外的一些景點。另外,有這麼一個問題,就是一些中國旅行團大巴,他們在市中心停車、旅遊,因為是旅行團,人數比較多,大巴數量也比較多,就使住在市中心的莫斯科市民有一些抱怨,他們(旅遊委)就想怎麼通過中方的幾個主要機構幫他們來解決這些問題。因為我們金絲路主要是做教育這一塊,所以我們提的方案就是號召起在莫斯科留學的年輕的中國學生,因為他們不管是在俄羅斯待了很長時間,還是說剛來莫斯科,都是好的玩家。”

於是,面向更年輕一代的vlog大賽就這樣應運而生了。這些長期生活和學習在莫斯科的“莫漂”們,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和感受,記錄了不一樣的莫斯科。他們的鏡頭記錄的地方,為未來的遊客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小天說,這一次的比賽,不比技術和設備,也不比影像語言的運用,比的就是學生們的用心程度和自己對這個城市的理解與感受。她說:

“我們對於時長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除此之外,我們對於任何,不管是內容還是拍攝手法,都沒有任何限制,不論你是用相機拍、航拍,還是手機拍。(我們)主要就是想,像我們在海報上寫的,我們想通過在這邊中國留學生的眼睛去看莫斯科的特別之處。只要你覺得和你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是你眼中的莫斯科,那麼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作品。比如說坐地鐵,去餐廳,去學校,去遛彎之類的,就是一些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他們用自己的鏡頭對它進行捕捉。”

最終,來自莫斯科國立師範大學的聶峰嬌、莫斯科大學的姜冠男和莫斯科國立石油於天然氣大學的瑪克亞獲得了前三名。一等獎獲得者聶峰嬌剛剛來到莫斯科三個月,她選擇了她最喜歡也是最熟悉的三個地方來拍攝:全俄展覽中心、地鐵站和古姆——位於紅場的莫斯科國營百貨商店。流暢而唯美的畫面,配上蘇聯電影《我漫步在莫斯科》的主題曲,令她的作品俄味十足。她說:

“我的視頻其實很簡單,我剛到莫斯科三個月,還有很多地方沒去過,我就在我去過的地方里選了三個我最喜歡的,把我認為美的地方用鏡頭記錄下來展示給大家。沒有特別的技巧,就是用一種喜歡的心情、欣賞的心情去看莫斯科。”

儘管今年是暖冬,但12月的莫斯科也已經寒風瑟瑟了。冷,是同學們拍攝外景視頻最大的障礙。聶峰嬌告訴我們,光是宿舍附近的全俄展覽中心,她就去拍了三次。有一次是生生被凍了回去。

“本來想,天亮的時候把展館錄一下,然後等天黑了,把滑冰場的夜景錄一下。結果都沒等到滑冰場開門,下午5點開門,我們4點50走的,連10分鐘都等不了了,就立馬會宿舍了。”

獲得二等獎的姜冠男是個想象力十分豐富的女孩。她帶我們玩轉莫斯科地鐵,欣賞奧布拉茲佐夫木偶劇院門前造型奇特的大鐘,並用具有年代感的旗袍和貂皮大衣在“茶葉屋”帶我們穿越回民國時代。

中國留學生眼中的莫斯科
“我就想給大家展示一個帶情緒、帶故事的莫斯科,但是這個故事不是我的故事,而是我們大家的故事,或者是街上的某一個人的故事。有我的視角,但是是大部分人的感情。就比如說兒童木偶劇院,我偶然一次路過那個地方,我就看見了那個鐘是怎樣打開的,然後小朋友特別興奮,當時我就心想,有一天我肯定要拍下來。然後чайный дом可以說是莫斯科市中心的一個’小中國’,這個樓非常有歷史,傳說非常多。有的傳說就說,當年為了迎接李鴻章來俄羅斯修建了這個(樓),但李鴻章本人並沒有來這個地方,(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歷史說法非常多,但是確實是一個真正的中國風格的一個建築,而且可以說是在莫斯科最市中心了。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有這麼多的故事,為甚麼我們不用一下?我一開始的想法是,推開門就變成軍閥姨太太進來買茶葉,然後我就想,軍閥姨太太不得穿個貂麼,但是我也沒有貂啊,我就找了一個仿貂的坎肩,拿兩個大別針把袖口別上了,看起來就是一個大白貂。我那天在裡面大概說了100遍’對不起’,因為人太多了,我每倒一步都有可能踩到別人。我們在那兒來來回回拍了好多遍,因為不斷地有人進來出去,在鏡頭前面打斷鏡頭,到後來,收款處的阿姨好像都已經記住我們的套路了。”

莫斯科舉行吸引中國遊客研討會
她對莫斯科有著百餘年歷史的地鐵也有著自己的理解:

“莫斯科地鐵作為交通工具,現在咱們看就是交通工具了,但是,大家都知道,在歷史上,它曾經不僅僅是交通工具,它曾經是莫斯科市民的避難所。戰爭期間有很多人在裡面長期生活過。有很多小朋友都是在那兒出生,甚至上學,有的人在那兒被救治過,被救過命。咱們現在和平年代可能想象不出來那些場景了,看著舊照片可能都感覺不是特別一樣了。但是我覺得,在咱們現在的生活中,莫斯科地鐵,如果說要給它更多的人情味的話,可能就是,它帶著咱們去上班,帶著咱們去奮鬥,載著咱們回家,讓咱們休息,給咱們溫暖,或者是帶我們去見想見的人,給我們愛。”

瑪克亞的短視頻帶有一種小清新的風格,把夏日的莫斯科用影像的語言娓娓道來。

中國留學生眼中的莫斯科
“這次的1分鐘短視頻內容主要是把夏天在莫斯科的所見所聞快速地以片段式的方式剪輯到了一起。視頻是從莫斯科晚上8點鐘開始的,夏天的莫斯科此時天還是很亮的,人們一般會在公園中散步、約會、鍛鍊身體,小朋友們會玩旋轉木馬,年輕人會跳跳舞、玩滑板、聽聽演唱會之類的,因此我就把這些活動和場景剪輯到了一起。視頻比較柔和、平靜,我想這也表達了我對莫斯科這座城市的感悟。”

組織者小天介紹說,這次比賽湧現出不少有創意、有想法的作品。在沒有獲獎的作品裡面,有一個作品令她印象特別深刻。一位愛好航拍的同學用無人機拍攝了他眼中莫斯科的一年四季。畫面中展現了春夏秋冬的莫斯科大學,鏡頭緩緩掠過池塘中的噴泉和樓頂的五角星,夜光中的街道流光溢彩。但由於獲獎數量有限,很遺憾,最終這個視頻還是沒能獲選。

但“1分鐘莫斯科”短視頻大賽帶給學生們的卻不僅限於名字和獎項。一方面,對於在國外讀書的留學生來說,這是一次走出校園、融入當地生活的機會,也是一次思考和感受自己留學生活的體驗;另一方面,獲獎者有機會到莫斯科市政府實習,繼續做莫斯科的旅遊推介大使,在微信、微博、小紅書等俄羅斯人不太熟悉的新媒體上展現莫斯科這個城市獨特的美。小天告訴我們:

“如果我們能評選出一些好的作品,真的能找到一些非常有能力拍短視頻的人才,那麼莫斯科市政府也考慮跟他們進行長期的合作,包括實習,包括為莫斯科市政府聘用,為他們拍攝視頻作品。”

小天特別希望在俄羅斯的中國留學生能夠多走出校園,參加當地各種各樣的活動。她曾經舉辦過一場中俄交流會,請來在莫斯科的中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來做講座,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們多接觸社會,走出“象牙塔”。這對於在異國他鄉學習的年輕人來說,融入當地社會無疑是學好語言和與社會對接最重要的途徑。而怎樣讓留學生們“走出來”,卻是小天組織這次比賽最困難的事情。她說:

“在比賽過程中,我覺得最困難的一個點肯定是怎麼把這個活動給推廣出去,我相信這也是每個辦活動的人都比較棘手的問題。因為我們這個活動是第一屆,第一次跟(莫斯科)市政府進行合作,我們針對的目標人群又是俄羅斯的留學生,所以我們就面臨著怎麼把這個活動推廣到他們的人群當中,以及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是在12月考試季這個檔口。這個是一個挺困難的事情。但是的確也獲得了不少的幫助。大家齊心合力,最後把這個活動做得還是挺好的。”

假如這樣的活動在北京舉辦,徵集俄羅斯留學生眼中的北京城,那出現在他們鏡頭裡的會是甚麼呢?小天說,她認為最有可能出現的就是中國的美食,拍一拍“舌尖上的北京”,另外,也少不了老外喜歡的中國傳統文化,比如京劇、相聲。

北京和莫斯科作為友好城市已經有24年的歷史了。2017年,兩個城市還舉辦過莫斯科的北京周和北京的莫斯科周活動。這兩個北方之都蘊涵了中國和俄羅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方文化,再加上兩國在情感上的天然親近,讓它們就像兩塊磁鐵,吸引著對方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