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目前無法在貿易戰問題上達成妥協

中美貿易戰再度激化,兩國競相提高關稅。在新關稅生效後,中美雙邊貿易的幾乎所有產品都是徵稅對象。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更是通過推特發文,下令所有美國公司撤離中國。在此情況下,商界卻相反,他們想要和平,害怕失去中國市場。
Sputnik

中國於8月23日宣佈將對價值75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10%、5%的不等關稅,分兩批在9月1日、12月15日起實施。此後,中美貿易緊張度的螺旋線越轉越快。這樣,中方反制措施與美國此前宣佈的對中國產品徵稅的日期完全對稱。美國此前就宣佈對目前尚未加徵關稅的價值30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徵稅,分兩批自9月1日起和12月15日起生效。

中方嚴正交涉後華盛頓推遲加徵新關稅

中國的這些行動引起了美國總統的憤怒。特朗普在推特中宣佈,針對9月1日和12月15日起生效的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將從10%相應上調到15%。此外,從今年10月1日(這天是中國的重要節日--國慶節)起,針對此前已經加徵關稅的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的稅率將從此前定下的25%上調到30%。特朗普還下令美國商界立刻尋找在中國經營的替代方案,把生產廠遷往其它國家,其中包括美國,以便在本國製造商品。

中美兩國上週末"互獻殷勤"引起美國和亞洲股市下跌。美國道瓊斯指數、標普指數下跌愈2%,香港恆生指數跌2.3%。此外,特朗普的聲明在美國商業媒體上掀起憤怒的風暴。各家報紙隨商人一起感到困惑不解,在一個民主國家,總統怎麼能命令私人企業家們做甚麼或者不做甚麼呢?但美國總統的經濟事務顧問拉里·庫德洛(Larry Kudlow)明確暗示,美國總統的確有迫使商界退出某個國家的權力,因為美國有《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IEEPA)。但庫德洛強調,目前特朗普不會訴諸這項法律,只是呼籲美國公司清醒評估中國形勢,在其它地方尋找替代方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金磚國家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飛彪告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和廣播電台,放棄中國市場不符合美國公司的商業利益,特朗普只是在追逐自己的政治目的。

徐飛彪說: "實際上中美貿易戰進行到現在,全世界的經濟都會受到這件事情的影響。無論是歐洲還是全世界都不希望看到這種局面,即使是像印度這些看似與中美貿易不相關的國家,也都在呼籲雙方停止貿易戰,尤其是希望美國冷靜的聲音更多。但是目前的問題就在於美國國內的政治,尤其是特朗普自己。因為選舉季即將來臨,外加特朗普政府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做出較大的業績,所以美方會顯得格外焦慮,迫切地希望中方能夠無條件讓步。從這點來看,特朗普的行為顯然不是為了美國及世界的經濟,而是為了個人的政治目的。所以我認為貿易談判能否達成,一方面需要看世界各國的敦促,另一方面則是看美方內部,因為美國內部的反對聲音也是比較大,比如說紐約時報就直接公開表示特朗普無權命令美國企業從中國撤退等,而此前他們都是比較沈默的。"

白宮貿易顧問: 將與中國繼續談判 美中貿易戰不會使美國經濟放緩
事實上,美國公司不想撤離中國市場。相反,他們在中國市場上增加自己的存在。特斯拉公司(Tesla)稱打算在年底前在上海工廠中生產首批汽車Model 3轎車。沃爾瑪超市(Walmart)上個月宣佈,將在未來10年內投資11.3億美元在中國發展物流和配送中心。據中國《環球時報》(Global Times)報道,好市多超市(Costco)本週已經在中國開設了首個倉庫。徐飛彪說,貿易關稅目前對中美兩國商界和消費者的效果還不是那麼大。但當所有關稅都生效後,將對各個公司的商業活躍度和商業計劃構成痛擊。

他說:"我認為前段時間對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這一舉動,對美國來講相對比較容易,影響也略小。但是隨後要對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是民眾反對最強烈的一部分。若是措施落實的話,對美國的影響應該會比前期加徵關稅更大。雖說對中國影響也不小,但是通過股市的反應以及民眾的呼聲判斷,我認為美國所受到的影響應該會更大。"

目前給人一種感覺,就是中美貿易戰將逐漸激化,前方還看不到曙光。但特朗普在法國南部濱海小城比亞里茨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表示,中國想締結貿易協定。他說,中方似乎與美國代表進行了電話聯絡,建議盡快恢復貿易談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則說,他不清楚任何有關電話談判的事實。中國代表團此前曾計劃9月份帶著這個目標訪問華盛頓。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也表達了達成妥協的目的。據美國彭博社(Bloomberg)報道,他在中國重慶市舉辦的"智能中國博覽會"(Smart China Expo)上說,中國想通過平靜的磋商的合作來解決問題。他補充說,貿易戰不會給中國、美國或是全世界帶來任何好處。

但中國官員們指出,這不意味著中國打算在屈辱條件下達成交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對中國來說,美國的極限施壓政策是不可接受的,在美國關稅霸凌的條件下,中國將被迫採取回擊措施。現在只有希望中美兩國的談判立場在所有計劃中的關稅生效之前能夠互相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