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經過更仔細的觀察,法國的這種軍事存在看上去並不是極大。法國稱本國在印太地區一共存在有7000名軍人,但實際上其中2000多名軍人和常駐在印太地區的全部10架戰術戰鬥機都是法國駐吉布提和阿聯酋的部隊。儘管法國聲稱在印度洋海域具有軍事存在,實際上他們只在中東與非洲地區開展反恐行動。而在當前世界政治最重要事件的發生地太平洋海域,法國僅有2100名軍人存在。
法國仍然像過去一樣是重要的武器出口國,但它在地區市場上的角色遠遜於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法國的武器出口機會受限於歐盟統一標準,因此很難把武器出口用作對外政策的工具。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說實在的,在資源如此有限的情況下,法國為何要捲入對峙越來越激烈和危險的印太地區安全政策?哪怕與地區非重大玩家的部隊相比,法國常駐在印太地區的部隊也顯得微不足道。法國可在危機情況下向地區派出的考察部隊也不能給人留下過深的印象。整體而言,法國海軍只有一架航母,6艘多功能核潛艇,3艘通用登陸艦、12艘驅逐艦、11艘護衛艦。
這些艦隻中,只有一小部分可被派往遙遠的印太地區戰區。與之形成對照的是:韓國海軍擁有16艘現代非核潛艇、12艘驅逐艦、13艘護衛艦、1艘通用登陸艦(西班牙擁有第2艘),而且韓國的一些艦隻類型比法國的艦隻更大、更現代。
自然,與中國、印度、日本的海軍比較,法國的能力看上去根本就是可笑的。力量這麼有限,法國將不被印太地區的各個強國視作珍貴的盟友或危險的對手。
似乎,在沒有影響局勢的可能性下,應該放棄參與地區爭端,尤其是有美國和中國針鋒相對的地區爭端。理性的政策是中立、在軍事政治領域不活躍、在經濟方面與所有國家開展合作。比如,東南亞各國就是試圖這麼行事的。但似乎,法國在未來幾年內將更深地捲入美國所採取的遏制中國的政策,但與此同時,法國從中得不到任何益處,只是希望吸引關注和贏得美國的少量贊揚。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社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