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萍說,這種趨勢是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人們開始對學業和職業生涯予以比以往多得多的關注,組建家庭已經退居第二位。社交網絡對此也有影響:人們經常把自己的生活與其他人的生活相比較,在追求美好生活時互相攀比。
她說:“首先,從現實層面的原因來看,當代年輕人的受教育時間普遍延長了,尤其在城市中生活的大部分的人都接受過大學接受教育,大學畢業之後就已經22歲,如果再讀研究生,畢業後就25歲了,加上就業佔用的時間,結婚的時間就必然要延後。其次,經濟社會發展存在不平衡的問題,貧富差距較大,而互聯網的發展也讓人們很容易地就能看到別人的生活是甚麼樣子的,人們會不自覺地將別人的生活與自己的生活進行比較,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無可厚非的,但有時候這種比較會讓人感到生活壓力更大了,總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實現理想的生活狀態。例如,30年前,年輕人手裡只要有幾千塊錢,就有能力組建一個家庭了,而如今,似乎手中有幾十萬都不足以支撐婚姻的物質基礎。再次,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很大。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讓人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家庭中只要有一個孩子就可以了,在養育子女問題上會更精細化,更關注孩子的心理素質、學習質量,對於數量不再那麼追求。計劃生育政策也讓女性的受教育機會和社會地位大大提升,城市的中產女性自我意識比幾十年前更強,不再將婚姻視為必需品,更不會覺得沒有婚姻,人生就不完整,不再認為,婚姻是體現個人價值的方式。”
肖雪萍補充說,至於有些人婚後不打算不生育子女,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們現在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個人自由的空間。
有位哲學家說,“社會的高度發達會讓人變得越來越自私”,我想所謂“自私”其實是人們會更關注個人的價值、體驗和自由等等。而這樣的需求與婚姻精神是衝突的,——因為結婚生子,必然需要讓渡出一部分個人空間,而有些人就不希望過這樣傳統的、大眾化的生活,更希望按照自己的人生規劃生活。
按照日本性教育協會開展的民調,具有浪漫約會經驗的大學生人數達到創紀錄的低水平。受訪的小伙子中,有71.8%的人有過約會經驗;在受訪的姑娘中,有69.3%有過約會經驗。日本追手門學院大學(Otemon Gakuin University)教授、心理學博士金政祐司(Kanemasa Yuji) 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和廣播電台介紹了日本大學生建立浪漫關係的動機為何如此之低的原因。他說,當代日本社會缺乏建立浪漫關係的理由。
他說:“可以說,日本文化編碼無助於建立親密愛情關係”,——金政祐司說,——這個過程很久前就已經在日本發生,早在1987年時就有人開展過研究。當時的研究表明,只有30%至40%的日本居民擁有愛人,當時美國這個數字達到60%至70%之間。這與美國社會積極主張建立親密愛情關係有關。例如,美國人孤身一人下館子會感到難為情,而日本人則完全不一定考慮愛情和婚姻。更何況,日本人經常不想開始浪漫關係,以避免對他人的過多依戀和可能的心靈創傷。日本男性失去了追求女性的獵手本能,社會中的這種現象被稱為‘缺乏’。大眾傳媒鼓吹浪漫關係的不良方面,比如追蹤和約會時的暴力行為等,更是助長了這種情緒”。
在此情況下,金政祐司指出,日本幾乎90%的婚姻都是夫妻雙方因愛情而締結,但這只與結婚人數減少和否定愛情的人數增多有關。
就像在中國一樣,日本成功女性的人數增加,但她們的不婚意願多半與渴望自我實現無關,而是與避免因陷入愛河而出現的任何風險有關。因此,即便是在女性社會活躍度遠高於日本的美國,不婚人數也要比日本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