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0年改革開放:俄羅斯人怎麼看

在俄羅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話題同樣受到關注。所有大型媒體,都以文章的形式來介紹中國如何從一個落後的人口眾多的國家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舉行以此為主題的圓桌會議,有影響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們紛紛發表演講。而在俄中友協,青年學子成為主要的受眾對象。俄羅斯衛星通信社記者在俄中友協對活動的參與者們進行了採訪。
Sputnik
俄中友協圓桌會議上青年人眾多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艾列奧諾拉·彼沃瓦洛娃被俄羅斯學界認可為現代中國經濟的著名研究專家。在朋友和同事眼中,她是令人尊敬的女士。同時,她還是經典歌劇的鑒賞者。據艾列奧諾拉·彼沃瓦洛娃介紹,音樂是她的主要愛好,而從上世紀50年代莫斯科大學求學時已開始研究的中國經濟,則是她的主要工作。從那時起,她開始瞭解中國。甚至,她作為莫大經濟系優秀生,成為毛澤東1957年訪蘇時的見證者。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了國家繁榮艱苦奮鬥40年

在回答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中國經濟改革成就原因何在問題時,經濟學博士彼沃瓦洛娃指出,值得關注的是鄧小平和其追隨者的勇於作為,他們將龐大的貧窮國家引向新的道路。

她說:"中國人是勇敢的。之前很難想象,在社會主義中可有資本主義。當時認為,資本主義和市場只能在資本主義體制中存在。但生活在不斷變化,不要害怕、而應接受出現的新的思潮。中國所做的一切,是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再思考中的創造性突破。"

中國政府在40年時間里,成功地將大約8億人口從貧困狀態中解脫出來,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就。要知道,中國的上升之路,幾乎是從零起點開始的。遠東所中俄關係研究和預測中心副主任亞歷山大·伊薩耶夫這樣指出。據他介紹,他第一次出訪中國恰值1978年。

他說:"1978年8月我飛到北京時,還未宣佈‘四個現代化'政策,但那時已有了變革的氣息。那個時候,全面貧窮和落後,甚至在首都也歷歷在目。票證體系依然存在,每月口糧相當寒酸,甚至外交官購買米和布匹也需憑票。當時僅供‘老外'光顧的唯一體面的‘友誼'商店,在目前大廈林立的北京已不見了蹤跡。在目前中華婦女聯合會所在的建國門大街,破敗的單層房屋擠在一起。在北京任何角度都能看到的最高和最漂亮的唯一建築物,是長安街和王府井大街交界處的北京飯店。北京的凌晨和傍晚,到處可見的是自行車,但汽車相當稀少。蘇產‘伏爾加'牌轎車是猶如目前‘邁巴赫'那樣的奢侈品牌車。老舊公交車是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但即使是這種車輛也相當不足。因此,在車站有專人負責秩序並將乘客推進超載的車內。因街道照明不足,晚上8點鐘時,首都的生活幾近死寂。居民形象亦如街景,北京人不分男女,穿的都是暗灰色和暗綠色服裝。"

遠東所中俄關係研究和預測中心副主任亞歷山大·伊薩耶夫

"1984年,我第二次來到了北京。這時,宣佈改革開放政策已差不多有6年時間了。首都到處可見街頭貿易,外國人非常願意光顧的大市場已在運行,他們在那裡購買廉價的地產牛仔褲。在北京市西區,白色的香格里拉酒店矗立在那裡。大多數姑娘們已用裙子把棉襖和褲子換下。甚至那些依然穿著粗布工作服的女性,從她們制服領口,也能見到俏麗的短衫。可以看出,中國正發生著變化。"

那麼,俄羅斯年輕人對中國改革和現代中國有著怎樣的瞭解呢? 我認為,他們可能瞭解的不多。但他們是否熟悉中國,可從衛星通訊社的對話者口中-莫斯科國立管理大學學生那裡瞭解一二。

莫斯科國立管理大學大一新生丹尼爾·庫金(左)和瓦倫京·科馬霍

澤金·達尼爾是大學一年級學生。

他說:"對我來說,中國首先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經濟增速方面列世界第一。暫時我對中國的政治制度還不太瞭解,但我有願望瞭解更多些。這個國家,對我的吸引力在於,中國有自己的外交政策,對其它國家、比如美國怎麼看中國不感興趣,關心的只是如何實現成為繁榮國家的目標,不看別人的臉色。"

另外一位叫瓦連金·科馬霍的學生對此也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我也是國立管理大學的一年級學生。對我來說,中國是將經濟中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共產黨佔主導地位結合起來的國家,這非常有意思。很多人認為,這非常的奇怪,儘管中國人自己似乎並不感覺有甚麼障礙。我認為,俄羅斯應該與中國繼續發展關係。而且,無論和誰,俄羅斯首先關注的應是自己的國家利益,而非友好和聯盟關係,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們應從中國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