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在,美國總統有悖之前的聲明,對曾試圖擺脫的OPIC進行包裝,改稱國際金融發展集團,其預算高達600億美元。新機構不僅可以像OPIC那樣發放貸款,而且可給其它公司投股份資本。此外,不僅可提供美元貸款,而且還可提供其它幣種款項。也就是說,這家集團擁有更多的市場能力。
有意思的是,這家機構的600億美元預算,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承諾給非洲的資金數額相同。美國政治精英並不隱瞞:對發展中國家金融政策的變化,原因在於中國。美國眾議院議員泰德·約霍在接受NYT採訪時也證明瞭這一點。據波士頓大學統計,中國去年能源領域投資中的1/3、即68億美元投給了非洲,比重最大。甚至,中國在南亞才投資了58.4億美元。習近平主席不久前在中非論壇上宣佈,中國準備以政府間援助方式為非洲提供大約600億美元的援助、投資和貸款。
華盛頓認為,中國為非洲積極投資,通過這種方式在本地區拓展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美國副總統彭斯不久前公開指責中國搞"債務陷阱"外交。美國認為,中國似乎給發展中國家強加盤剝性貸款,目的是然後施加自己的政治意志,獲得對這些國家自然資源的控制權。OPIC總裁Ray Washburne早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美國的目標是在需要的國家創造就業崗位,穩定這些國家的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僅是促進美國商界,但後者並非對所有非洲項目感興趣。因此,新成立的國際金融發展集團,想把中國從非洲擠壓出去的目標是很難實現的。在這方面,更理性的是相互補充與合作,而非對抗。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梅新育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這樣指出。
他說:"如果美國正在建設的這個國際金融發展集團,其目的是促進新興市場經濟發展,那麼就不要用‘零和博弈'的思維和心態看待問題。首先,應該‘把蛋糕做大',把市場做大,市場中的參與各方和業務就會更多。其次,在新興市場中,中國和美國各有自己的長處。在客觀存在的競爭當中,中國並不擔心自己會在競爭中失敗,我們對自己的競爭實力是有信心的。因為美國的優勢主要集中在於金融資源等方面,而在那些新興市場國家真正亟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美國與中國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因此,我想,中美雙方如果能夠在市場中從競爭轉為合作,把美國的金融資源和中國的基建運營能力相結合會更好,這對雙方而言都是最好的選擇。例如,中日兩國在第三方國家市場中就已經從原來的競爭轉向合作。希望美國能夠盡快認識到客觀規律,與中國在第三方市場開展有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