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利品!德國如何幫蘇聯製成首枚導彈

美國空軍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兩枚原子彈,催生了蘇聯的導彈計劃。莫斯科認為,蘇聯可能就是下一個目標。在德國V-2導彈基礎上研制的R-1,雖然射程不夠遠,精准度也不夠高,但正是它奠定了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核導盾牌的基礎。
Sputnik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V-2導彈(又稱A-4)是世界上唯一批量生產的彈道導彈。 第三帝國對反法西斯同盟中的歐洲國家的首都實施了導彈襲擊。這些導彈生產工序複雜,精准度差,效果也不如美國實施的大規模轟炸機空襲,而且大約20%的導彈在發射後不久就在空中爆炸, 但朝此方向發展軍事裝備的前景是明朗的。

位於圖林根、用於組裝V-2導彈的米特爾維克(Mittelwerk)工廠被同盟軍佔領,他們最大限度地從中獲利,運走大約一百噸的戰利品,包括火箭、發動機和備件。後來,蘇聯獲得V-2導彈的一些部件,但沒有圖紙、計算資料和技術文件。

技術恢復從零開始,由著名的第88科學研究所第三部門負責,謝爾蓋·科羅廖夫領導。大約150名自願攜帶家屬在蘇聯工作的德國專家被派到這個小組,幫助其開展工作。

蘇聯首枚短程彈道導彈完全由國產零部件組裝而成,於1948年9月17日在卡普斯金亞爾試驗場發射升空。但由於控制系統發生故障,R-1偏離軌道近50度。但此後不到一個月便試射成功。

位於圖林根、用於組裝V-2導彈的米特爾維克(Mittelwerk)工廠被同盟軍佔領,他們最大限度地從中獲利,運走大約一百噸的戰利品,包括火箭、發動機和備件。後來,蘇聯獲得V-2導彈的一些部件,但沒有圖紙、計算資料和技術文件。

R-1是一種大型導彈,長近15米(五層樓高),起飛質量超過13噸,最大時速為1465公里。其性能接近現代戰役戰術導彈。

該導彈技術準備需要兩到四個小時,發射準備需長達四個小時。因此備戰(即從接到發射命令到發射)需要六到八個小時。

儘管有明顯缺點,但不能說R-1是失敗的或"脆弱的"。沒有人打算用它來打擊敵人,蘇聯當時還同時研發其它更為強大的彈道導彈。R-1更像是一個練習器,一個飛行實驗室。

早在1946年蘇聯就組建了第一支導彈部隊--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特勤旅,開始在德國熟悉新技術,之後在蘇聯參與了V-2和R-1的發射工作。而且在特勤旅的經驗基礎上,遠程導彈的軍用及作戰使用方法得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