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大多數俄羅斯人對中國外交政策評價正面

與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人相比,俄羅斯人對中國和其外交政策要更為贊許。一半俄羅斯人把中國看成是夥伴(僅有略多34%的認為是競爭對手),59%的正面評價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行動。
Sputnik

民調:近60%的美國人擔心中國的經濟實力
這是俄羅斯"輿情"基金公司和法國老牌民調機構Ifop為衛星通訊社提供的調查結果。政治信息中心經理阿列克謝·穆欣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這樣的調查結果是"可預測的"。它反映了俄羅斯公民的"正確判斷力",以及美國媒體在歐洲的強大影響力。國家現代意識形態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伊戈爾·沙特洛夫指出,"對中國的民調結果有如此差異並不令人驚奇",這是調查所在地"國家內外政策的結果"。
民調是2018年8月上中旬進行的。在俄羅斯,對18歲以上年齡段的1500人進行了咨詢。在法國、英國、德國和美國,同樣年齡的受調者人數是1003人到1013人之間。1/2接受調查的俄羅斯人指出,中國"更多的"是夥伴。而在法國、英國和美國,僅有1/6或1/7接受調查的人持這種觀點。在德國,對中國的好感要更多些:1/4的德國人認為"中國是夥伴"。
"更多的是競爭對手",而非夥伴。34%接受咨詢的俄羅斯人這樣認為。與此同時,在法國,對中國好感指數最低,為56%。在美國,55%接受咨詢者認為,中國"更多的是競爭對手"。在德國和英國,相應的指數是分別是41%和40%。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對此給出自己的評論。

他說:

"這份調查結果表現了俄羅斯民意,表明對中國友好的俄羅斯人還比較多。我覺得中俄合作已經達到了如此的程度,如此的深度和如此的廣度,中國對俄羅斯予以了如此巨大的支持,俄羅斯人對中國的好感度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我認為達到百分之六七十才好,現在百分之五十還是有點少。西方國家對中國有抱有好感的人相對要少很多,我覺得和最近些年西方國家與中國政治對立、渲染中國威脅論有很大關係。"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楊勉指出:

"首先,中俄關係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幾年中俄關係取得很大發展,在國內和國際很多問題持有共同或相似立場,而美國和西方國家打壓的主要對象是中國和俄羅斯。所以這些年,俄羅斯民眾對中國的感情加深,認為中國是朋友的人數自然就多,西方國家從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出發,認為中國是朋友的人數自然就少。其次,中國人過去在俄羅斯經商時出現過一些假冒偽劣產品,也有簽證過期滯留不歸現象,加之有人宣揚中國威脅論,所以俄羅斯人對中國印象不好。而現在中國產品質量越來越好,中國人的素質越來越高,俄羅斯對中國印象大大改觀。再者,普京的個人魅力也起到很大作用,採取對華友好政策,雙方領導人不斷加強接觸,兩國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合作也提升了互相的好感。另外,媒體的客觀報道也起到一定作用。"

在西方國家,平均44%多的受調者(47%的美國人、45%的法國人和44%的德國人和英國人)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行動評價負面。與此同時,59%的俄羅斯人則相反,對中國評價是正面的。
僅有1/10的俄羅斯人不認可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與此同時,在美國和西歐國家,對中國政策負面評價的人數要多出4倍:在法國有45%、在德國和英國有44%,在美國有47%。而在俄羅斯僅有11%。

社調:大多數俄羅斯人對中國外交政策評價正面

周永生教授還認為:
"實際上仍然反應了國際政治氣候,美國宣傳中國不好,宣傳中國政治體制獨裁、軍事威脅、以強力改變現狀等,這都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國民。而相對來說,俄羅斯是一個獨立於西方的國家,受其宣傳影響要少一些。而且這些年,中國對俄羅斯非常好,高價買俄羅斯大量石油,為俄羅斯主權基金提供資金,購買俄羅斯武器,並違背慣例提前付款,以支持其軍事工業的發展,其他國家完全做不到這些,所以俄羅斯人積極評價中國的國際表現也是情理之中。 "

專家楊勉指出:

"我們在國際舞台上採取維護主權、反對霸權的堅定立場,俄羅斯受到西方和美國的壓制,自然認可中國對美國的強硬做法,中俄雙方現在是互相借力。而西方國家和美國價值觀相同,認為中國的外交是咄咄逼人,是侵略擴張,自然就會反對我們了。這都是價值觀和利益兩個方面決定的。西方人不需要我們強硬反對美國,反對西方價值觀,而是打壓中國,宣揚中國擴張、中國威脅、新殖民主義、不公平貿易、竊取知識產權等等,還認為我們在南海的措施帶有侵略性,擴張性,在這方面與我們沒有共同利益。中俄兩國則共同反對霸權、反對干涉內政,反對西方價值觀,在很多問題上互相支持。西方人認為中俄聯手對抗西方價值觀,對抗民主、人權和自由,當然不會像俄羅斯人一樣看中國。我們和俄羅斯的價值觀和利益是一致或相似的,在有些問題上可以相互包容,求同存異,而西方和美國是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看問題。"

有意思的是,在西方國家,老一代與新一代相比,要更經常地把中國看成是競爭對手。同樣,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評價亦為負面。在俄羅斯,年齡在18-30歲的年輕人,要比中老年更為經常地把中國看成是夥伴。針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行動的評價,不同年齡段的受調者,對此沒有大的差別。
俄羅斯每月收入較高者,要比收入低者更為經常地把中國看成是夥伴。而美國的情況則相反,收入高的人要比低者更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
很早以前,美國已在西歐國家操縱輿情。因此,通過美國媒體的描述,目前的中國在西歐印象中更多的是被看成政治上的可怕對手和經濟上的強有力競爭對象。相應地,對美國和所謂的"大西洋軸心"利益來說是可怕的。阿列克謝·穆欣對"中國是競爭對手還是夥伴"的調查結果給出這樣的評價。
俄羅斯和西方社會對中國不同認知的結果並不令人驚奇。這是社調所在國內外政策的結果。俄羅斯現代意識形態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伊戈爾·沙特洛夫這樣認為。
他說:

"在俄羅斯,政府、商人、政治家和電子媒體,都在講述與中國合作方面的情況,並將其稱為俄羅斯的夥伴。很多內容,不是從宣傳角度,而是從信息角度對外播報的。其中,有很多聯合項目的信息,尤其是地區層面和地方層面的項目。而美國則相反,從所有政治家口中,無論是共和黨人、民主黨人、特朗普總統還是他的反對派,聽到的都是,中國幾乎是敵人,起碼競爭對手這樣的說詞。將中國等同於俄羅斯和其它國家,因為他們不按美國政策的馬首是瞻。凡此種種,延伸影響到公眾意見。如果特朗普說,中國是威脅,那麼普通人、普通的美國人,確實都認同特朗普的看法,他們不理解也不知道中國人。"

"衛星·觀點"是一項始於2015年1月的國際民意研究項目。英國著名民調公司Populus、德國民調公司Forsa和法國歷史最悠久的民調公司伊福普民調所(Ifop)是該項目的合作夥伴。這三家民調公司經常在"衛星·觀點"項目框架內,就最熱門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在歐洲和美國開展調查。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台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