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畢曉普的聲明並不那麼令人信服。一些西方媒體強調王毅外長本次會晤時照片上的嚴峻臉色。他們認為,這體現的是中國對與澳大利亞現狀的評價。此外,部長在會晤後第二天再次向堪培拉發出了信號。《環球時報》對此進行了報道。強調指出,從年初開始,澳大利亞已多次向中國表示友好,試圖安慰雙邊關係,但並沒有結果。也許,中國需要對澳大利亞道別一段時間。
該報指出,澳大利亞總理今年沒有必要出訪中國,訪問可在幾年後成行。報紙建議從澳大利亞減少64.5億美元的進口額,讓其後背“出冷汗”。去年,澳大利亞對華出口額為764.5億美元。如果將進口縮減100億美元,那麼將出現大的震動。
針對中國媒體報道,新加坡《海峽時報》指出,不久前,澳大利亞一大型葡萄酒企業在中國海關遭遇麻煩。這引起澳大利亞一些出口商的擔憂。要知道,他們的商業利益取決於能否進入中國市場。
澳大利亞商界將體驗與中國政治關係變冷的後果。專家阿列克謝·費寧科這樣指出,“商界當然想與中國發展關係,更廣泛地進入中國市場,但這裡存在戰略選擇問題。”
他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美國1951年簽署的《澳新美安全條約》框架下的主要盟國。2010年,美國人對其進行了重啓。另一方面,克林頓執政時期,曾有過利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對抗中國的想法,且該想法推進順利。中國在澳大利亞大量投資,意圖消減澳大利亞對華盛頓的依賴。”
阿列克謝·費寧科對中國媒體建議舒緩與澳大利亞關係的想法進行了評論。他指出,“對中國來說將是嚴重的,因為澳大利亞有很多中國需購買的稀有金屬和鈾礦。中國人可以不買澳大利亞的葡萄酒,但沒有黃金、鈾、鎳和鈷,中國將很難應對。”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澳大利亞出口和進口總額中,中國分別約佔1/3和1/5。澳大利亞儲蓄銀行行長菲利普·羅威(Philip Lowe)就政治對抗影響雙邊貿易問題指出,“澳大利亞遭遇的最大經濟風險是中國國內局勢出現某種問題。”法新社對其週三在悉尼的演講進行了報道。這位銀行家解釋說,中國國內債務的增長,對澳大利亞構成嚴重的經濟威脅。這個問題,首先是在中國國內公司和銀行間存在的。對外經方面,“壞賬”幾乎沒有甚麼影響。看來,這位銀行家只是對與華關係走衰這個可能的趨勢做提前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