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媒體週一,5月21日,對中美"暫停"日趨逼近的貿易緊張給予了積極評價,並稱中國捍衛了自己的立場。而英國路透社則指出,"不打貿易戰"讓一些對華堅持強硬政策並對中國施壓的美國企業界人士大失所望。例如,路透社援引在華擁有律師所的美國駐華商會前主席詹姆斯·齊默爾曼的話報道稱,特朗普政府決定取消自己具有恐嚇效果的貿易行為為時過早,而且讓美國公司、工人和消費者"失去了機遇"。詹姆斯·齊默爾曼說,"得知特朗普團隊在沒有獲得北京任何現實和重要的讓步而放棄制裁後,中國人發自內心地高興"。
在磋商後的聯合聲明中指出,"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雙方同意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此次貿易磋商成果也旨在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巨大逆差。然而觀察家們注意到另外兩個事實。
首先, 美國沒有關於中國承擔擴大進口美國產品義務的任何具體數字。而在北京磋商中美方曾堅持中國增加對美進口2000億美元。這一數字在聯合聲明中沒有出現。不妨做一比較,2000億美元相當於波音公司年產飛機的90%,或者大於美國每年出口到世界各地的農產品和石油產品的總和。
其次,中國對美進一步開放自己的能源和農產品市場,是為了滿足對液化天然氣、豬肉以及其他高質量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而並非是防止貿易戰的一個手段。俄羅斯專家亞歷山大·薩里茨基認為,在這方面達成一致,可讓中國增加美國高質量進口商品的比例,美國貨物的進口,以滿足自己的國內需求。他說:
"我們看到,美國人在爭奪中國原料供應國的地位。這倒很新鮮。對中國人來說,這自然有利於境況的改善。或許,他們購買的天燃氣要比國際市場便宜。是的,還不知道其購買量。中國在非常多的地方購買液化天然氣,包括在俄羅斯。從美國進口可讓中國實現能源進口的多樣化。"
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大量增加進口美國產品可以填補中國需求市場的空白。卞永祖說:
"中美雙方在第二輪貿易談判中達成的共識,包括降低中美貿易逆差的舉措,其實從中國的角度來講,我們並不希望有這麼大的貿易順差,問題的關鍵在於美國有哪些東西能夠賣給我們,並不是我們不買。農產品進口的問題,中國傳統上是農業國家,但是我們在發展農業方面存在短板。例如,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積僅一畝多。而且大部分土地集中在中東部,西北地區的土地受自然環境影響是很難進行農業利用,而中東部又多是工業發達省份,存在工業和農業爭奪用地問題。中國的農業科技也相對落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國生產的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也正因為如此,市面上才會見到很多進口的水果、糧食等等,中國的農業市場份額和空間是很大的。而美國是農業發達的國家,農業科技也相對發達,所以中美在這一領域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間。中國並不排斥從美國進口糧食。美國不僅是糧食生產大國,而且是貿易大國和金融業大國,金融也是一種大宗商品,一方面,雙方開展糧食貿易合作和同時,我們也希望有一些糧食科技、金融市場方面更深層次的合作,這樣才能保證有更大的合作利益。能源方面,中國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能源進口國,尤其對天然氣的進口增長非常快,今年上半年天然氣進口增長達到30%左右,這主要與我們國家的經濟轉型有關。加之中國的環境治理力度也在加大,對煤炭等高污染型燃料進行了控制。中國在世界上的確已經有其他的能源進口國,但是,這種供應遠遠達不到中國的需求,中國部分地區去年甚至已經出現了天然氣荒的情況。也就是說。我國確實存在能源短缺問題,如果美國能夠填補這個缺口,不僅能幫助中國解決能源問題,也能讓美國找到大規模市場。"
西方媒體援引一位匿名美國高官的話指出,華盛頓準備了與中國大量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有關的一攬子協議,包括美國企業在華建造接受和加工液化天然氣的工廠的合同。就包括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所應承擔的新義務在內的這一攬子協議,有可能今年年中在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訪美時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