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堅固、全天候的亞音速攻擊機蘇-25於1981年開始列裝蘇聯空軍,曾赴阿富汗作戰。攻擊機因為低速,所以可以在山區複雜條件下實施精確打擊,不止一次支援過、甚至輓救過陸戰部隊、傘降兵,打擊過"聖戰分子"。
蘇-25СМ3與以前各版有何根本性的區別?《祖國武庫》主編維克托·穆拉霍夫斯基告訴衛星通訊社記者,"升級版攻擊機保留有不止一次輓救過飛行員的裝甲,包括在似乎已經陷入絕境的時候。主要的新特點表現在,配有現代激光熱成像瞄准導航儀;用它可以在任何條件下、一晝夜的任何時段發現和跟蹤目標。較早版的蘇-25則較難進行夜間作戰。"
升級後的蘇-25СМ3還安裝有各種"智能"武器,包括反雷達導彈和制導航空炸彈。由於擁有更先進的瞄准器,它的非制導武器也比先前版的準確得多。結果,即便是用老式彈藥,其打擊的精確性也提高了至少兩倍。
除此之卡,蘇-25CM3還安裝有"格洛納斯"。此款攻擊機還有能夠欺騙最"狡猾"導彈的電子戰系統,防止敵方戰鬥機和防空系統的攻擊。另外,"超級白嘴鴉"還擁有現代數字通訊工具--通訊渠道受到保護,以及改進後的燃料設備和發動機操作系統。簡單點說,升級後的"25"可以飛得更遠,飛得時間更長。
蘇-25CM3具有了這些新的技術性能外,仍保留有傳奇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行員駕駛倉有厚達10-24毫米的鈦裝甲。即使用30毫米的高射炮射擊,也不會對飛行員構成威脅,更不用說12.7毫米的機槍了。
許多專家認為,在遠程精密武器時代亞音速攻擊機似乎已失去其現實價值,道德上也過時了。可以用攻擊性"無人機"取代它們。衛星通訊社的空軍專家馬卡爾·阿克肖年科堅決不同意此觀點。他說:"雖近三十年的武裝衝突表明:能直接進行火力支援的飛機是地空聯合作戰不可或缺的。在地空聯合作戰局勢不斷變化的條件下,或者在使用常規和高精武器作戰的過程中,裝甲飛機加上駕駛員的豐富作戰經驗,是戰勝所有敵人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無人機操作者有時位於戰場數百公里之外,暫時還不能取代能夠在戰地上空直接對局勢做出判斷並在瞬間做出唯一正確抉擇的攻擊機飛行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台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