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週二表示,將派財政部長斯蒂芬·姆努欽、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和"其他幾個人"前往中國。美國消息人士向媒體透露,姆努欽"對與華貿易磋商持更加開放的態度"。特朗普政府認為,他無法完全代表美國政府,因此在代表團中加入了羅伯特·萊特希澤和白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這位消息人士稱,在對待與華貿易磋商問題上,萊特希澤比姆努欽持更多的懷疑態度,而納瓦羅則是北京的猛烈抨擊者。
外國媒體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家副主席王歧山或於5月3日和4日與美國代表團會面。中方尚未證實訪問日期,但週三對美國想要討論貿易摩擦的報道表示歡迎。
山西財經大學副教授李凱認為,將貿易爭端拉回到WTO框架下解決是中國此次與美磋商的主要任務之一。
李凱說:“首先,特朗普上任後,一直想阻止中國在科技方面取得更多進步,從而對美國高科技發展構成威脅,包括採取一系列措施遏制"中國製造2025計劃"。但是當今世界已經是全球化的開放時代,美國也身處其中,它只能控制自己的國家,但是不可能控制全球。因此,美國想阻止中國技術進步,基本是不可能的,最多只能是延緩,而且美國也會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因為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很多都是處於同一產業鏈條的上下游關係,許多技術也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比如半導體行業,現在已經基本上不是一個機密行業了。其次,美國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在掙扎,最終肯定是要失敗的。美國現在已經處於守勢--衰弱前的一種狀態,甚至有些"閉關鎖國"的意味,它現在不僅提防中國,而且是對全世界都懷有保護主義心態,包括歐洲,甚至自己的鄰國墨西哥、加拿大等等。中國獲取和學習技術的進程可能會受到美國的干擾,但是中國在產業鏈條中不斷上升的趨勢是不會斷裂的。再次,中國政府層面的表態,還是表明中方希望美國能夠回到WTO多邊體制內貿易和投資問題。而且美國代表團也即將來華談判。美國最終也認識到,雙方還是要坐下來談,因為中美之間的正常貿易秩序遭到破壞後,美國也會受到損失,而且美國現在能不能耗得起還是個問題,所以我們不用太悲觀。中國的態度就是"以強對強",美國走單邊的路線,我們就要把它逼回多邊貿易框架內解決問題。必須要"以強對強",絕不能示弱,一旦示弱,美國的單邊主義做法就會得逞,甚至得寸進尺。所以中國的表態一直都是很強硬的,目的就是希望美國回到多邊框架內。”
俄羅斯股市和管理研究所專家米哈伊爾·別利亞耶夫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如果遵守外交和外貿禮儀,那麼東道主就有一定的優勢和優先權。美國代表團前往中國表明,美國即使不在談判中提出請求,至少也不會提出甚麼條件。
別利亞耶夫說:“這還向世界發出一個信號,即中國正在外交和外貿領域贏得國際空間,逐步實現幾十年前就開始為之努力的目標。
得知中美還是會坐到談判桌前以降低貿易戰影響後,《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靈通人士的話稱,美國司法部正在調查華為是否違反美國對伊制裁規定。
目前尚不知曉調查進行到哪一階段。與此同時,美方行動可能給華為製造額外麻煩,因為美國本就出於國家安全需要對中國電信設備生產商設置壁壘。華盛頓已對華為在美業務進行了限制。同時不排除和以往一樣,這次美方還會對合作夥伴施加強壓,以便對華為在其他地區,尤其是在歐洲和澳大利亞開展業務設置新的壁壘。
4月早些時候,美國政府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出售產品和技術,禁令有效期長達7年。週三中興與十餘家在美夥伴舉行會談,推測對其制裁與中美貿易戰有關,而不是出於保障美國國家安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