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佔2017年美國對華出口總額的9.2%左右,即140億美元。美國對華出口農產品佔向亞洲出口總額的3/4。這就是為甚麼美國農業代表稱,他們不能承受因中國反制措施出現貿易壁壘而帶來的損失。
觀察家指出,唐納德·特朗普正是在這些地區以及想往中國出口大豆的中西部各州贏得了總統選舉。《南華早報》援引美國大豆協會會長約翰· 海斯多夫(JohnHeisdorffer)的話說:“美國的農業地區將總統推上總統之位。” 在艾奧瓦州的一個家庭農場種植黃豆的海斯多夫計劃週五前往華盛頓參加會談。海斯多夫稱,在2020年的總統選舉中,農場主將把特朗普政府的利好政策納入考量,特別是在大豆的貿易這方面的政策。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強調,中方奉勸美方,不要採取任何損害兩國經貿關係的措施,否則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美關係專家、政治學家亞歷山大·拉林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如果中國在貿易戰中反守為攻,不排除大豆和豬肉將成為中國的有利武器。
他說:“特朗普的政策和中國的經濟利益漸行漸遠,而中國的經濟利益卻與美國大豆生產商在內的眾多農業生產商利益相吻合。是否會爆發真正的貿易大戰,還很難預測,但不排除貿易領域的緊張對抗會影響雙方一大批商品。中國明顯不會向美方讓步,不打算後退或認輸,而特朗普也表現得非常堅決。看起來,雙方準備進一部開展進攻並提高賭注。雙方妥協也是有可能的,要知道中國可是妥協大師。他們一直提議美國開展各種各樣的交易,提議擴大美國商品進口。但由於貿易夥伴關係中存在嚴重矛盾,可以推斷,這將給兩國關係帶來巨大困難”。
中國呼籲美國將保護主義大棒放下,否則可能造成國際貿易局勢惡化。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指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或使整個多邊貿易協定體系受到打擊,並導致其他國家採取類似回應措施。
而美國正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減少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據路透社報道,3月28日,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西澤在接受美國CNBC電視台採訪時稱,美國將在對中國商品關稅生效之前給中國60天的窗口期來調整貿易政策。
中國教育部智庫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志民從美國官員的聲明中看出了美國在提出一些附帶條件之外對談判的新要求: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特朗普政府的舉措是以談判原則為主,中國政府也是如此,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一直強調"中方的談判大門是敞開的"。所以,無論是特朗普總統備忘錄簽署後的擬定徵稅清單15天以及公示30天,還是萊特希澤提到的60天窗口期,其目的都是為談判做準備。美國政府先是威脅中國,揚言要打貿易戰,這些行動沒有見效,於是一步一步提出談判。這些都是美國為了達到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意在不斷地把期限拉長,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避免自己遭受太大的損失。但是我們也擔心在談判過程中,美國的"要價"會過高。如果美國"要價"過高,而中國作出的妥協過大,美國的讓步很小甚至根本沒有做出妥協,也就是說在談判結果無法兼顧雙方利益的情況下,貿易戰很可能還是會爆發,因為貿易戰有的時候是無法控制的。對於中國來說,中國的國力日漸強大,國內產品的自我消化能力也在增強,從這個角度來看,打貿易戰對中國而言也不是全是弊端,甚至存在一些機遇。中國可能會借此調整產業結構,同時和其他國家更多地發展貿易,而且"一帶一路"的推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化貿易戰帶來的一些影響。當然,這也要看其他國家對中美貿易戰的態度。總體而言,美國這次是來勢凶猛,他們肯定是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
萊特西澤的聲明事實上非常像再一次給中國下的最後通牒,因為美國官員在隱秘地提議中國承認,是中國破壞了國際貿易規則,而這是貿易出現問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