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對中國的依賴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 AP Photo / Matthias Schrader過去十年里,中國已經控制了 "橫跨各大洋和各大洲 "的全球港口網絡
過去十年里,中國已經控制了 橫跨各大洋和各大洲 的全球港口網絡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3.08.2022
關注
根據路透社報道的一份研究報告成果,德國經濟在 2022 年上半年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增加,直接投資和貿易逆差達到新高。
“與此同時,”報告指出,“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明顯放緩。”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一項研究得出了上述結論。經濟學家指出,中國市場的本地生產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這減少了對進口的依賴。同時另一趨勢突顯。路透社援引研究者馬特斯( Juergen Matthes)的話寫道:“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遠高於中國對德國的依賴。”
研究發現,今年1月至6月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額約為100億歐元(約100.9億美元),遠超過千禧年後記錄的上半年對話投資額峰值(62億歐元)。馬特斯說, “中國市場和短期利潤似乎太有吸引力了”。
比爾•蓋茨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2.07.2022
微軟創始人繼續向中國投資
美國及其大多數盟友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一個系統性競爭對手,但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都將中國視為一個難得的經濟夥伴,並認為中國有可能在地緣政治上替代或制衡美國和歐洲。《日本時報》援引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所 (MERICS) 的一項研究暴露了這一矛盾。MERICS 中國外交和國防政策分析師、此項研究合作人之一李愛玲(Helena Legarda)說:
“對於許多歐盟國家來說,系統性競爭正在成為決策者們看待對華關係的主要框架,但即使在歐盟內部也沒有完全認同這種觀點,而且在全球範圍內這一觀點肯定也不普遍。”
這位專家指出,北京宣稱到 2049 年成為“完全發達、富裕和強大”的國家的雄心,將取決於它能否獲得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以及這些國家如何應對日益加劇的中美競爭。在這項研究中,代表孟加拉國、智利、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肯尼亞、尼日利亞、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作者談到了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和安全關係。 李愛玲專家指出,之所以選擇這些國家,是因為它們地理和文化的多樣性、不同的發展水平、不同類型的政府以及與中國關係的遠近不同程度。
此項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國家對中國和中美緊張局勢的態度與發達自由民主國家普遍接受的看法有著明顯差異,而選定國家的民眾對中國普遍持積極態度。
例如,自 2012 年以來與北京的經濟聯繫在幾乎所有八個國家中都得到了擴大,今天中國在進出口中的份額都大得多。這些國家都加入了“一帶一路”倡議,都有鐵路、港口、機場等由中方實施、中資銀行出資的項目。除了少數例外——肯尼亞和哈薩克斯坦——調查參與者對中國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不大。
本文考慮的另一個方面是政治關係。北京利用本身作為重要經濟夥伴和地緣政治另一選項的地位,擴大其朋友和合作夥伴網絡,尤其是針對較小國家。 李愛玲專家說:
“這些國家的政治、軍事和企業精英對中國的看法總體上是積極的,這可以從北京不干涉這些國家內政、中國巨大市場帶來的機遇以及北京作為一個可能的替代方案的地位來解釋。”
中國正在打造一個排斥美國的替代現實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6.08.2022
中國正在打造一個排斥美國的替代現實
《外交學者》雜誌最近發表了一篇有關世界媒體經常提到的中國半導體產業突破的話題。然而,文章作者認為,這不是中國努力減少對外國技術依賴的一個例子,而是即將重新分配全球市場的證據。
過去電子產業發展的經驗使中國決策者意識到,雖然中國半導體產業在生產規模和技術上落後於國外廠商,但有兩點促使政府繼續支持大量的半導體公司。一是大量中國廠商可以“吞掉”市場,減少二三流外企的機會。文章指出,到 2024 年底中國將領先世界,新建31 家芯片工廠,超過台灣的 19 家和美國的 12 家。
中國的新工廠不會對台積電、英特爾和三星等使用先進製造工藝的頂級製造商產生太大影響。然而,中國的“工廠海”戰術可能會給其他製造商帶來巨大壓力。鑒於電子行業部分領域出現積壓,市場預計2023年後芯片製造產能過剩,價格競爭在所難免。使用成熟工藝的代工廠將不可能與獲得大量補貼的中國半導體工廠競爭。
其次,如果一兩家中國企業能夠在眾多國家支持的代工廠中脫穎而出,那麼這個“全國冠軍”就有希望在先進工藝市場上競爭甚至稱霸。 PC/筆記本電腦領域的聯想,通信領域的華為和中興通訊都在這種模式下發展演變。而中芯國際可以成為能夠在國際先進半導體舞台上競爭並打破美國強加的技術封鎖的領先的中國公司。
美國企圖剝奪中國生產先進芯片的潛力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6.08.2022
美國企圖剝奪中國生產先進芯片的潛力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高級研究員 Jane Nakano 表示,中國和印度有潛力成為生產清潔氫的世界領導者。她在接受商業新聞頻道 CNBC 採訪時指出,與許多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仍在生產和消費灰氫。灰氫是一種從天然氣中提取並由化石燃料生產的氫。它是最不可再生的氫的形式。
CSIS報告稱,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氫氣生產國,年產量約為3300萬噸,其中大部分氫氣來自化石燃料。中國政府制定了到 2025 年增加使用綠色氫的目標。印度方面則計劃到 2030 年每年生產 500 萬噸綠色氫氣。但是印度生產的幾乎所有氫氣仍然是灰氫。
Jane Nakano表示,目前氫氣市場很小,將其商業化需要數年時間。她說,潛在消費者包括交通運輸和鋼鐵行業,以及難以實現電氣化和脫碳的行業。
俄羅斯衛星社不對轉載自外國媒體的信息負責。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