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號成為“呈堂證供”,中國司法實踐對此如何界定?

© Depositphotos.com / NicomenijesМужчина с плачущим эмодзи вместо лица с телефоном в руках
Мужчина с плачущим эмодзи вместо лица с телефоном в руках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7.07.2022
關注
評論
中國江蘇省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發文稱,過去五年,全國共有158起以表情符號作為證據的案件。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的多名律師表示,人們在交流時往往會用表情符號或圖片當作補充,而不是單獨的回復。
近年來以表情符號作為訴訟證據的案件數量增加了近8倍,從2018年的8起增加到2021年的61起。在過去三年中,表情符號共有158次成為罪證。
北京信達立律師事務所張健律師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時解釋說,他認為在現代司法條件下把表情符號當作證據是正常的:
“表情符號作為證據在案件中使用,我認為是正常情況。因為證據包括物證、書證等,表情符號則類似於以文字形式傳遞信息,是當事人表達觀點的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在結合上下文的情況下,有時能夠證明案件的事實,或者反映案件的相關信息”。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時解釋說,當前無論是微信表情還是聊天記錄,都可以作為電子證據使用。
“雖然表情符號有時僅代表一個符號,但是在特殊語境和結合上下文的情況下,有可能被認定為是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另外,判定表情符號是否傳遞信息,還需要遵從商事習慣。比如在交涉付房租時,租客回復表情“笑臉”,隨後轉賬房租,則相當於形成商事慣例。如果從未發生過交易,卻用“笑臉”表情回復合同內容,則不能認定表情符號是“確認”的意思。”
以下是中國司法實踐中的幾個新案例。中國廣東省的案例很好地展示了,不經意間發出的表情符號可能被認定為在解決爭端時“表達同意”:
“如在廣東地區一起房屋租賃糾紛案中,承租方劉某某在租賃期滿後,面對出租方多次提醒、提出加租意願,既不表示繼續承租,也不表示搬離案涉房屋,只是回復了一個‘太陽’表情符號。後雙方就該表情是否代表達成加租合意產生分歧,出租方起訴至法院並據此主張承租方同意加租,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直接將表情符號作為作案工具。他們希望以這種方式對抗文字識別系統,混淆調查。
“如某詐騙罪案中,犯罪分子打著微商的幌子,以抽獎為名引誘受害者添加微信好友並通過微信發送‘剪刀石頭布’表情參與猜拳遊戲,之後利用作弊軟件使受害者誤以為自己取勝,‘自願’通過所謂的‘中獎低價’購買劣質、假冒的名牌包包、化妝品等,涉及受害人900余人,案值720余萬元”,江蘇高院寫道。
俄羅斯外交部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4.07.2022
俄外交部:莫斯科支持法律解決烏茲別克斯坦的任何問題
然而,直到現在,不同法院對表情符號是否是真實證據的看法存在分歧。例如,廣州中院在倉儲協議糾紛案中,不把“OK”表情符號認定為同意的標誌。廈門中院則相反,將“OK”表情符號認定為同意。根據法院的判決,表情符號在對話的上下文中不會有其它的理解。
此外,對於中性含義的表情符號也有不同解讀。在這種情況下,法院也許將極難確定原告或被告的意思。
儘管存在顯示表情符號的標準——統一碼聯盟(Unicode Consortium),但許多製造商會按照自己的想法改變常用圖像。因此,同樣的表情符號在不同的設備上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顯示和理解,這常使法庭案件錯綜複雜,也使簡單的交流晦澀不明。
張健律師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建議始終解釋所發表情符號的上下文,並請求對話者同樣這麼做。他認為,在現代世界中,在交流中使用表情符號時需要把它僅當作補充,而不是獨立的答復。專家認為,以文字方式闡明自己的意圖一向很重要。要知道,正是文字解釋最終才能力輓狂瀾。
“當前表情符號成為網友不可或缺的輸入習慣,說明它能夠直接或間接傳遞當事人的信息,類似於文字、語音和圖片的表達效果。比如‘OK’的手勢符號被視作‘認可、同意’ ,‘痛苦’表情包則被理解為‘否定’。根據現有案例來看,法院會對表情符號的使用進行解讀。並且這種解讀會結合整個聊天記錄和案件的事實情況,包括雙方協議、報警記錄、錄像等。從這一角度來看,我認為日常生活中有必要謹慎使用表情符號,避免產生歧義,最好結合上下文再補充文字性說明。畢竟僅發送一個表情符號,比較容易產生誤解,而誤解又容易導致出現糾紛”, 張健律師介紹說。
涉及表情符號的訴訟數量在全球範圍內都在增加。例如,硅谷聖克拉拉大學法學教授埃里克·戈德曼(Eric Goldman)通過法律研究服務WestLaw或LexisNexis,追蹤了自2004年表情符號首次出現在美國訴訟中以來法院與之相關的每一項判決。按照戈德曼的數據,在2018年,他統計了171個提及表情符號的案例。相比之下,戈德曼的數據顯示,2010年他只發現了6起案例提及表情符號。
2017 年,一名以色列法官裁定,表情符號可以表明對某事的意圖或同意。在法院裁定一對夫婦與房東交流的表情符號表明他們堅決承諾租用他的公寓後,這對夫婦面臨巨額罰款。法官裁定,雖然表情符號的使用並不表示表明有約束力的協議,但它清楚地表明瞭租賃公寓的意圖。因此,他認定這對夫婦的行為是不誠實的。
在俄羅斯司法實踐中,尚未出現涉及使用表情符號的轟動案例。2015年,一名男子向莫斯科薩維洛夫法院提起訴訟,試圖迫使蘋果公司下架iPhone在俄羅斯的銷售,因為他們的程序中包含有侮辱他並促進非傳統關係的表情符號。法院得出結論,表情符號本身是中性圖像,其使用背景很重要。因此,法院拒絕滿足申請人的訴訟要求。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謹慎使用表情符號。他說:
如果隨意發送表情,有可能會向對方傳遞出“承諾”或“同意”等信息。一旦出現糾紛,且表情符號被認定具有法律效力時,不履行承諾需要承擔責任,這比不發任何消息還要嚴重。
為避免此類問題,江蘇高院編制了禮貌的“溫馨提示”,提醒人們如何進行網絡溝通。用戶被建議不要濫用表情符號,並總以言語來解釋表情符號,相互尊重,不使用表情符號暗中相互侮辱或進行欺詐陰謀。
同性婚姻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1.06.2022
日本法院:拒絕登記同性婚姻合法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