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器墜地和俄羅斯航天業改革

關注
回顧過去一年多,“火衛一-土壤”的墜落只不過是俄航天業諸多失敗中的一例

在近地軌道徘徊兩個多月的“火衛一-土壤”火星探測器終於回到了地球。去年11月8日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由於火箭發生故障,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俄羅斯航天署並未正式公佈衛星墜毀的具體時間和地點。根據媒體報道,這顆價值**50億盧布 5000000000 RUR**的衛星可能已經在進入大氣層時完全燒毀。

俄羅斯航天署已經成立了以國家技術集團科學委員會主席科普捷夫為首的調查委員會。該委員會計劃在1月26日公佈故障原因的調查結果。不過,有消息稱,由於無法找到殘骸,調查委員會只能進行推測。 

火箭發射事故頻發 

回顧過去一年多,“火衛一-土壤”的墜落只不過是俄羅斯航天業諸多失敗中的一例。 

2010年12月5日,由質子-M/DM03火箭發射的三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未能進入正確軌道,發射失敗。調查結論稱,事故原因是設計文件錯誤導致發動機加註燃料過多(多出1.5噸),火箭質量過大而使發射偏離軌道,三顆衛星落入太平洋。此次事故給國家造成了**40億盧布 4000000000 RUR**的損失。聯邦航天署副署長列米捨夫斯基和能源火箭航天集團總設計師費林被解職。 

2011年2月,載有地球-IK-2軍事偵察衛星的轟鳴/微風-KM火箭從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升空後,控制系統出現故障,衛星被送入錯誤軌道。這次事故對於俄羅斯恢復中斷25年的太空軍事地質勘查計劃是非常嚴重的打擊。據估計,僅衛星方面的損失就至少為**10億盧布 1000000000 RUR**。這一次,航天署副署長希洛夫被解職。 

8月18日凌晨,裝有微風-M助推器的質子-M火箭攜帶快車-AM4衛星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325秒後,衛星失去聯繫,發射失敗。這顆衛星是俄羅斯通信部用於實施數字電視轉播聯邦專項計劃的,其保險額超過**75億盧布 7500000000 RUR**。 

6天之後的8月24日,聯盟-U運載火箭搭載進步M-12M貨運飛船從拜科努爾升空。飛船上載有保障國際空間站6名宇航員生活的必需品。發射後5分40秒,火箭發生事故並墜落,部分殘骸落到了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共和國境內。調查結果顯示,這是由於燃料輸送管路堵塞造成燃氣發生器故障所致。 

12月23日,子午線軍民兩用通信衛星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搭乘“聯盟-2.1b”型運載火箭升空。在火箭點火421秒時,火箭第三級出現故障,導致衛星無法進入近地軌道而迅速墜至地面。火箭碎片墜落到新西伯利亞州境內。 

資金問題和質量問題 

資金短缺一直被視為困擾俄羅斯航天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波波夫金曾表示,2012年航天署的預算為**1000億盧布 100000000000 RUR**,但為了實施全部計劃,需要**1800億盧布 180000000000 RUR**。 

根據公開數據比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預算為**187億美元 18700000000 USD**,而俄羅斯航天署預算去年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也僅為**31億美元 3100000000 USD**。2011年,俄聯邦航天計劃的預算保障水平從2010年的**670.4億盧布 67040000000 RUR**增加到**758億盧布 75800000000 RUR**,但當年的格洛納斯計劃撥款額減少了三分之一,為**77億盧布 7700000000 RUR**。 

俄羅斯航天署前任署長佩爾米諾夫去年四月卸任前表示,財政部的撥款政策無法使俄羅斯完成佔領國外發射市場的任務。他以中國為例進行比較--中國計劃在5年內佔領南美和亞洲的發射市場,“即使給國民經濟帶來損失”。他說:“佔領市場總是依靠財力。我們目前同南美國家的合作,特別是同阿根廷、智利、巴西和古巴共同研制航天器。”他表示,這些合作兩三年前都開始帶來利潤,相當於國家為航天事業發展撥款的三分之一。 

以盈利為目的的發射給俄羅斯航天事業帶來了巨額的補貼,僅質子火箭發射每年就能給俄羅斯航天業帶來**7億美元 700000000 USD**收益。過去五年里,俄羅斯的火箭發射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遠遠多於中美兩國。以2010年為例,當年俄羅斯進行了31次火箭發射,是居第二位的美國和中國(均為15次)的兩倍多,同期歐洲僅發射了6次,日本為兩次。但是,俄羅斯航天署一直反對高頻率的火箭發射--這會造成從生產能力、質量監控到人員責任心等一系列的問題。 

從這幾次火箭發射失敗所公佈的原因看,有些是認為設計失誤造成的,有的是來自產品生產環節的質量問題,而且幾乎都是火箭末級故障引發的。佩爾米諾夫曾承認,火箭生產的質量監控體系存在不足,企業進行國際合作的負責水平也有降低的趨勢,包括同韓國合作發射火箭失敗的例子。 

改革任重道遠 

實際上,俄羅斯早就認識到了航天領域的問題。早在2011年2月底,副總理伊萬諾夫在2010年俄羅斯航天工作總結會上對聯邦航天署提出了批評。他表示,航天領域存在包括設備製造工期延誤、多次推遲火箭發射、國家預算採購發射承保等諸多問題。 

但這些並未引起航天部門的關注。在格洛納斯導航衛星發生失敗後,時任航天署署長的佩爾米諾夫對此不以為然,他甚至表示發射失敗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因此不算是個災難。這受到了克里姆林宮的強烈批評,總統助理普里霍季科稱這種自我安慰的態度是決不能允許的。 

實際上,在佩爾米諾夫領導俄羅斯航天署期間(2004至2011),俄羅斯航天業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俄羅斯開始大規模發展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並大幅增加了發射衛星的商業合同。同時,俄羅斯對國際空間站項目,包括其科研活動的參加也大大增加。 

不過,佩爾米諾夫主導的成立航天技術集團的改革引起了爭議。按照設想,能源航天火箭集團應該成為俄羅斯航天業的主導企業,其旗下匯集了俄羅斯航空發動機製造企業——動力機械公司,以及俄羅斯最大的運載火箭製造企業——薩馬拉的進步中央設計局。反對意見認為,將航天領域的所有主要企業聚集在一個集團旗下會導致各個企業失去自主性。 

2011年4月底,佩爾米諾夫被解除了航天署署長的職務。官方的解釋是他到了退休年齡。國防部第一副部長波波夫金接替了佩爾米諾夫的職務。這被認為是俄羅斯航天署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可惜,這個新時代的開始並不讓人感到高興。去年多次發射失敗甚至讓航天署獲得了一個“煙花署”的稱號。 

波波夫金在“子午線”衛星發射失敗後表示,由於航天領域事故頻發,他已經計劃將一系列部門的領導人交給年輕人負責。 

不過,航天領域需要改革的不僅僅是人事問題,還包括政企不分的體制。俄羅斯水文氣象和環境監測局局長弗羅洛夫去年表示,他們從航天署定購的兩顆氣象衛星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數據。他強調,氣象衛星出問題的原因之一是航天署的壟斷地位——該署即當採購方,又當製造商。 

無論如何,就從一年多來的六次發射失敗看,俄羅斯航天業要重新煥發生機,進行重大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否則,就可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逐漸沒落下去。 

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立場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