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專家:歐洲在美國不斷增加的壓力下將尋求與中國建立新的商業關係
2025年1月24日, 18:20 (更新: 2025年1月24日, 20:14)
© AP Photo / Markus Schreiber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

© AP Photo / Markus Schreiber
關注
評論
中國保持與歐洲關係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並願意與歐洲發展平等、相互尊重的商業夥伴關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對瑞士和荷蘭的訪問證明瞭這一點。
丁薛祥西歐之行的主要成果之一是重申中國的政策不會因時而變。特別是在海牙與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舉行會晤時丁薛祥重申了中方願同荷方繼續推動發展開放務實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中國與荷蘭在全球生產和供應鏈方面有自己的優勢,中國願與荷蘭共同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暢通。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理事、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梅新育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提請注意中國領導人呼籲共同確保工業合作發展的國際背景:
梅新育說:“從2018年貿易戰開始,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已經對全球貿易和全球供應鏈穩定帶來了衝擊,這種衝擊隨後在拜登政府時期達到了幾十年來的高峰。其中,在IT產品技術方面採取封鎖、禁運等制裁措施成為了頭號重點。而IT產品又是國際分工體系中貿易量極為發達的產業,涉及從水平分工到垂直分工的多個層面。該產業成為制裁頭號對象,對國際貿易和全球供應鏈的衝擊可想而知。”
專家梅新育認為,中國和荷蘭可以協調兩國的技術政策,把美國試圖阻撓兩國合作所造成的損害降至最低。
梅新育說:“中荷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尤其在產業方面存在著高度互利的貿易合作關係。比如在IT領域,中國不僅是芯片的最大銷售市場,也正在快速成為芯片的最大生產國和重要的出口國。而荷蘭雖然本身不生產大量芯片,但擁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設備製造商,尤其是在光刻機技術上佔據領先地位。從這一角度來看,原本中國與荷蘭可以形成互利共贏的分工合作關係,但美國就限制阿斯麥對華出口先進芯片製造設備向荷蘭政府施壓,除了損害中方利益外,顯然也影響了荷蘭的利益。而且美國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長此以往或將推動中國本土的光刻機產業發展起來,並有可能在未來頂替部分阿斯麥等國外廠商在市場的地位,這對荷蘭和阿斯麥而言更是不利。總體來看,美國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不僅無法阻擋中國的長遠發展,還要荷蘭為自己的失敗政策買單。我想荷蘭政府和阿斯麥都看得非常清楚,也有著強烈的意願來抵制這種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措施。在這方面,中國與荷蘭是可以合作協調的。”
俄羅斯科學院聯邦科研社調中心高級專家鮑里斯·古謝列托夫認為,迫於美國的壓力荷蘭政府準備從4月1日起延長對ASML先進半導體設備的出口管制,這是應美方要求自2023年起實施的管制。ASML公司同時表示,新的限制措施可能從4月1日開始實施,但不會對其出口活動產生任何額外影響。
在特朗普與歐盟進行貿易的機會發出威脅後歐洲國家將尋求與中國進行新的接觸,因為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是一個可預測的商業夥伴。
古謝列托夫說:“特朗普將以犧牲歐洲為代價咄咄逼人地捍衛美國的利益。歐洲同時對美國的態度顯然並不明確,許多國家公開表示害怕特朗普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與歐洲一些國家的合作發展將成為中歐雙方的有利時機。歐洲將尋找新的接觸點,將把中國視為可靠的長期合作夥伴。中國也將更加靈活地與歐洲建立聯繫,主要是在雙邊層面而非歐盟層面,並將努力維護和發展睦鄰友好和良好的經濟關係。中國政府副總理的歐洲之行在這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丁薛祥訪問瑞士的成果之一是雙方同意在重要問題上協調努力。 尤其是中方認為必須共同開發創新和科技項目,其中包括為務實合作創造新的增長點的綠色發展和人工智能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