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50106/1063501691.html
虛擬情緒消費興起:年輕人為何願為安慰傾訴付費?
虛擬情緒消費興起:年輕人為何願為安慰傾訴付費?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近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大,虛擬情緒消費在年輕人中迅速興起。從線上陪聊到傾訴、安慰,服務形式多樣,廣受歡迎。然而,心理咨詢師提醒,這種新興消費模式背後隱藏著隱私洩露、情感依賴等潛在風險,需要關注和審視。 2025年1月6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5-01-06T09:45+0800
2025-01-06T09:45+0800
2025-01-06T09:35+0800
評論
中國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6/05/10/1041402880_0:148:3256:1980_1920x0_80_0_0_1e9137519dd7f6105ca2053c4a3f0592.jpg
中國消費者協會在今年5月發佈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中指出,情緒消費已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決策的熱點。在淘寶的一家店鋪中,商家提供多種虛擬情緒服務,例如“連麥語音”“聊天嘮嗑”“督促學習”“遊戲陪玩”以及“傾訴安慰”等。截至目前,其中一項服務的累計銷量已超過40萬次,獲得了超過3萬條用戶評價。下單前,顧客需先聯繫客服溝通,明確具體需求,包括選擇文字、語音條或連麥等溝通方式,以及確認服務的時長。心理咨詢師段錦礦告訴衛星通訊社,虛擬情緒消費的興起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一種困境:“世界愈繁華,人性愈貧乏”。友情和愛情作為人性的基本需求,正在被商品化。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無疑是這一現象的主要推手。與此同時,“自戀文化”的盛行也為虛擬情緒消費創造了需求空間。段錦礦強調,“當代社會更崇尚個體的‘優績’,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平台,這導致人們對自我發展的投入超過了與他人的關係。然而,要建立和維持互惠的關係需要一個人能夠暫時放下自我、聆聽對方。在這種困境之中,便捷、低價且選擇多樣的‘陪聊’‘陪玩’等虛擬情緒消費應運而生。其積極的一面在於,這類服務能夠暫時緩解人們即時的情感需求,無論是與AI對話還是與真人交流,都能帶來一種被傾聽、被理解與得到回應的積極體驗。”對於虛擬情緒消費,年輕人中存在不同的看法。支持者李女士認為,在當今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很難找到一個能為自己提供情緒價值的人。因此,她樂於為這種情緒價值付費。然而,也有人對情緒消費持謹慎態度。來自北京的年輕人周悅表示,她不會選擇情緒消費,因為她認為將個人隱私透露給他人,尤其是陌生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她說:“在情緒消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透露一些關於自己身份、家庭、工作和生活的信息,而這些內容可能會帶來安全隱患。對我來說,這種行為讓我感到不安。這個市場需要進一步規範,比如明確消費過程和服務內容,讓用戶清楚瞭解所支付的費用和獲得的服務,從而更好地保障他們的權益。”心理咨詢師指出,虛擬情緒消費的確存在多方面風險,包括個人隱私洩露等顯而易見的問題。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潛藏在心理層面的風險。其次,段錦礦指出,心理咨詢是建立在特定的理論、方法和設置上的專業工作,從業者需要具備必要的受訓經歷和資質,這是求助者獲得可靠幫助的保障,而這是當前的虛擬情緒消費行業所缺少的,因此容易陷入低價、易得,但最終無效甚至有害的怪圈。最後,他強調,如果過度沈迷於虛擬情緒消費,則會妨礙真實的、深入的友情和愛情關係的建立和維持。段錦礦說:“快餐式的情感和關係看上去很美,但最終會讓人感到空洞和膚淺,深入的情感連接雖然會經歷痛苦和挫折,但它會日久彌新,是人類克服孤獨的最終良藥,值得我們去追求和創造。”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21108/1045330272.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41004/1061902944.html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5
News
cn_CN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6/05/10/1041402880_136:0:2867:2048_1920x0_80_0_0_db9cd388d528a7b5c513620c8f76216d.jpg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評論, 中國
虛擬情緒消費興起:年輕人為何願為安慰傾訴付費?
評論
近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大,虛擬情緒消費在年輕人中迅速興起。從線上陪聊到傾訴、安慰,服務形式多樣,廣受歡迎。然而,心理咨詢師提醒,這種新興消費模式背後隱藏著隱私洩露、情感依賴等潛在風險,需要關注和審視。
中國消費者協會在今年5月發佈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中指出,情緒消費已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決策的熱點。在淘寶的一家店鋪中,商家提供多種虛擬情緒服務,例如“連麥語音”“聊天嘮嗑”“督促學習”“遊戲陪玩”以及“傾訴安慰”等。截至目前,其中一項服務的累計銷量已超過40萬次,獲得了超過3萬條用戶評價。下單前,顧客需先聯繫客服溝通,明確具體需求,包括選擇文字、語音條或連麥等溝通方式,以及確認服務的時長。
心理咨詢師段錦礦告訴衛星通訊社,虛擬情緒消費的興起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一種困境:“世界愈繁華,人性愈貧乏”。友情和愛情作為人性的基本需求,正在被商品化。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無疑是這一現象的主要推手。
段錦礦指出,“特別是在疫情之後,人們習慣了線上工作和聯繫的便捷,面對面的交往由於較高的時間和經濟成本而進一步被壓縮,這實際上弱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感受性,加劇了孤獨感。”
與此同時,“自戀文化”的盛行也為虛擬情緒消費創造了需求空間。段錦礦強調,“當代社會更崇尚個體的‘優績’,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平台,這導致人們對自我發展的投入超過了與他人的關係。然而,要建立和維持互惠的關係需要一個人能夠暫時放下自我、聆聽對方。在這種困境之中,便捷、低價且選擇多樣的‘陪聊’‘陪玩’等虛擬情緒消費應運而生。其積極的一面在於,這類服務能夠暫時緩解人們即時的情感需求,無論是與AI對話還是與真人交流,都能帶來一種被傾聽、被理解與得到回應的積極體驗。”
對於虛擬情緒消費,年輕人中存在不同的看法。支持者李女士認為,在當今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很難找到一個能為自己提供情緒價值的人。因此,她樂於為這種情緒價值付費。
她說:“每個人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但又無法完全理解彼此的感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非常需要一個能夠為我們提供
情緒價值的人,來幫助我們緩解內心的焦慮和壓力。這有助於心理的健康,因為壓力得不到抒發,情緒一直積累,可能也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然而,也有人對情緒消費持謹慎態度。來自北京的年輕人周悅表示,她不會選擇情緒消費,因為她認為將個人隱私透露給他人,尤其是陌生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她說:“在情緒消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透露一些關於自己身份、家庭、工作和生活的信息,而這些內容可能會帶來安全隱患。對我來說,這種行為讓我感到不安。這個市場需要進一步規範,比如明確消費過程和服務內容,讓用戶清楚瞭解所支付的費用和獲得的服務,從而更好地保障他們的權益。”
心理咨詢師指出,虛擬情緒消費的確存在多方面風險,包括個人隱私洩露等顯而易見的問題。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潛藏在心理層面的風險。
段錦礦說:“首先是顧客可能過度理想化一個虛幻的對象,就像情人眼裡出西施,在最脆弱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扭曲自己的感知,建構出一個能完全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物形象。如果帶著這樣的期待陷入虛擬關係,往往最終受到更大的傷害。”
其次,段錦礦指出,心理咨詢是建立在特定的理論、方法和設置上的專業工作,從業者需要具備必要的受訓經歷和資質,這是求助者獲得可靠幫助的保障,而這是當前的虛擬情緒消費行業所缺少的,因此容易陷入低價、易得,但最終無效甚至有害的怪圈。
最後,他強調,如果過度沈迷於虛擬情緒消費,則會妨礙真實的、深入的友情和愛情關係的建立和維持。
段錦礦說:“快餐式的情感和關係看上去很美,但最終會讓人感到空洞和膚淺,深入的情感連接雖然會經歷痛苦和挫折,但它會日久彌新,是人類克服孤獨的最終良藥,值得我們去追求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