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中國年輕人為何不願意走親戚了?

© AP Photo / Andy Wong這屆中國年輕人為何不願意走親戚了?
這屆中國年輕人為何不願意走親戚了?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1.10.2023
關注
評論
在中國社會文化中,親緣關係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也一直保留著逢年過節走親戚的習慣。然而,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卻開始“斷親”,這是指年輕人“懶於、疏遠或不願意與二代以內的親戚互動和交往”。研究這一現象的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斷親”不意味著割裂親緣關係,而是城市社會和互聯網快速發展下的正常社會現象。
近期,有關“斷親”為何越來越普遍的討論在媒體上頻頻出現。“為甚麼這屆年輕人開始斷親”“一些現代人開始斷親”等話題屢次登上微博熱搜。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早在五六年前就注意到這一趨勢,後來他發表論文——《青年“斷親”:何以發生?何去何從?》。該研究基於1200份調查樣本,結果顯示年輕人的年齡越小,他們與親戚的聯繫越少。18歲以下的被調查者幾乎可以被視為“基本不與親戚互動”,而在18至25歲以及26至30歲的“90後”年輕人中,大多數人只是“偶爾與親戚有聯繫”。
年輕人被動“斷親”?
胡小武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年輕人“斷親”是城市社會和互聯網發展的時代產物。他表示:

“首先,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社會結構變化,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演變。這個變化導致傳統家族和宗族的血緣和親緣網絡逐漸解體,被家庭性的新社會結構所代替。在這個新時代的背景下,親緣關係內的經濟互助和情感價值逐漸減少,這是一個關鍵的時代變革背景。其次,中國自2000年以後開始邁入互聯網時代。出生在21世紀的孩子們形成了典型的互聯網生活方式。他們有許多的閒暇時間,情感需求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得到滿足。這使他們更加原子化,對於各種社會交往都表現出一定的惰性,包括親緣關係。”

胡小武還指出,目前,中國社會“內卷”現象嚴重,年輕人需要參與各種課內和課外培訓,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與父母以及親緣網絡中的兄弟姐妹互動。此外,由於獨生子女政策,許多孩子在沒有兄弟姐妹的環境中成長,導致其親緣網絡相對較小。親緣網絡中的成員通常都是三代以外的親戚,在傳統文化中,這些關係通常被視為次要的。
北京女孩魏小言的經歷跟專家所說的情況十分類似。雖然她與親戚們保持了不錯的關係,並沒有類似“斷親”的行為,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由於距離較遠、時間不夠等因素而疏於與親戚聯繫的情況。她把這種情況叫做“被動的斷親”。

她說:“儘管有時候親戚之間也會發生摩擦,但親戚之間的關係就像中國俗語所說的‘打斷骨頭還連著筋’,也就是說,即使親戚之間發生爭執或不快,通常能夠相互包容、理解,並繼續相處。但由於過去通訊不太便利,跟有些親戚相隔很遠,因此逐漸疏遠。雖然我們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但基本上沒有太多交流。”

莫斯科大學外國大學生上課中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30.08.2022
莫大校長:大量中國學生被錄取到莫大預科,學習俄語
年輕人主動遠離沒有邊界感的親戚
在社交平台上,經常可以看到網友抱怨親戚干涉自己生活的經歷。而在採訪中,中國年輕人也告訴衛星通訊社,減少來自親戚的干擾是當代年輕人選擇“斷親”的主要原因之一。胡小武表示,負面的親緣關係體驗加強了年輕人“斷親”的趨勢,使他們希望遠離傳統親緣網絡。
生活在上海的周欣是“斷親”的一員,在過去幾年中,她主動減少了與某些喜歡干涉她生活和工作的親戚的聯繫。

她說:“他們總是以“為你好”和“經驗更豐富”為名來指導我應該如何生活。如果我不聽從他們的建議,他們會不斷嘮叨。一旦我聽從他們的建議,他們會認為我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更加強烈地試圖控制我的生活。因此,我選擇遠離這樣的親戚,即使在過年的時候,我也不再與他們保持聯繫。”

在天津生活的年輕人塗霏認為,“斷親”對於長期獨自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來說很普遍,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很可能與家族中其他成員有較大差異,這種差異很容易導致雙方在交流中發生不愉快。
她說:“最明顯的例子之一便是年輕人不願意在春節期間回老家拜訪親戚,而其中的原因在網友的評論中也可以窺見一二,包括’被催婚’‘被催育’‘被打聽收入、個人生活’等等。”
在俄羅斯留學的中國學生選擇留在俄羅斯,但年味兒沒少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7.02.2023
今年春節中國留學生在俄羅斯過得如何?
斷親是“現象”而非“問題”
儘管“斷親”現象越來越普遍,但年輕人在“斷親”的過程中仍然面臨不小的壓力,主要來自親戚們,包括父母的指責,認為年輕人的這種行為非常冷漠、自私,還會將這一情況歸結到年輕人的社交能力不足,認為他們“不會為人處世”。
周欣曾面臨上述壓力,她也曾懷疑自己,但當她切身感受到“斷親”之後的生活愈發舒適,她堅信這樣做是正確的。她表示,這些指責都是親戚們自己想象出來的,他們需要責備別人來寬慰自己。
胡小武對於針對年輕人“斷親”行為的指責提出了反駁。他強調,"斷親"並不能說明現代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冷漠。因為這種行為是在互聯網時代中普遍存在的,不僅限於年輕人。

他說:“我沒有用‘冷漠’這個詞來定義年輕人,因為這是一個主觀的評價。城市社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冷漠性,這與年輕人並沒有直接關係。我更傾向於用‘原子化的個體’來描述年輕人,他們在互聯網生活方式的影響下,社交的動機、需求和技巧都有所減弱,因此不太願意積極社交或與親緣網絡的親朋好友保持更多互動。”

胡小武強調,“斷親”是一個“現象”而不是“問題”。首先,“斷親”行為並不一定意味著割裂親緣關係或忘卻家族。由於缺乏潛在的傷害性,這一現象不能被視為具有學術意義的“社會問題”。其次,隨著中國社會不斷演變,這些年輕人在成為家長後,對親緣關係的看法可能會發生質變。隨著全面放開二胎、三胎政策的效應逐漸顯現,年輕人的家庭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親緣關係的重要性也可能再次凸顯。
中國中秋國慶假期國內旅遊出遊8.26億人次,同比增長71.3%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7.10.2023
中國中秋國慶假期國內旅遊出遊8.26億人次,同比增長71.3%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