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30802/1051958140.html
“這是我的職責”:中國戰地記者講述為何前往頓巴斯
“這是我的職責”:中國戰地記者講述為何前往頓巴斯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國戰地記者諸浩正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專訪,講述了自己在特別軍事行動區工作一個月的感想,以及俄中友誼、當地人民的英雄精神、烏克蘭新納粹分子令人發指的行為。 2023年8月2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3-08-02T15:49+0800
2023-08-02T15:49+0800
2023-08-02T16:55+0800
保衛頓巴斯的特別軍事行動
評論
頓巴斯
俄羅斯
俄中關係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7/07/15/1051957639_0:0:1080:608_1920x0_80_0_0_96563525e8e0765dec6c8af8be6ee637.jpg
諸浩正是聖彼得堡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他多年來一直關注著頓巴斯局勢。當特別軍事行動開始時,他為自己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性的決定。前往頓巴斯並向世界展示對正在發生事情的獨立評估,成為了諸浩正的責任。應頓涅茨克政府邀請,諸浩正走訪了多個俄羅斯南部城市,從頓涅茨克、馬林卡,到沃爾諾瓦哈、馬里烏波爾,不僅報道了當地人的生活,還報道了俄軍如何在前線英勇作戰。“作為在頓巴斯地區工作的中國軍事記者,我對頓巴斯地區充滿了情感,這是我所捍衛的地方,我用真相捍衛頓巴斯的正義。當我在頓巴斯工作期間,我經歷了很多事情,這個地區充滿了悲傷,由烏克蘭法西斯發動的戰爭已經在這裡持續了九年,這裡隨處可見戰爭的痕跡,我在馬里烏波爾見到了殘破的亞述鋼鐵廠,我在馬里烏波爾見到了殘破的亞速鋼鐵廠,我在馬林卡附近親睹因為戰爭所廢棄的房屋,每當我想起這些來,我都非常難過,戰爭讓所有人都感到悲傷。”諸浩正說。中國戰地記者在頓巴斯諸浩正是頓巴斯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獨立記者(即不服務於任何新聞機構)。 正如這位戰地記者告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那樣,他的工作目的很簡單:“關於我來到頓巴斯的目標很單純,我想幫助頓巴斯人民,幫助這些受到法西斯傷害的人。同時我堅決捍衛自己的價值觀,那就是反對法西斯主義和霸權主義。”他說,作為頓涅茨克唯一的中國人,他深深感受到當地人對待兄弟般中國人民的熱情。而不少士兵甚至坦言,戰爭結束後一定會訪問中國:“在頓涅茨克,通過很多事情可以感受到頓涅茨克人民對於中國的友好。一次我去前線進行工作,前線的軍人接待了我們,當我詢問軍人們關於中國你們知道甚麼的時候,我得到了很多答案,比如元(人民幣),北京,筷子,上海,大米,茶葉。甚至一些軍人告訴我當戰爭結束後,希望能去中國旅遊。”諸浩正說。此外,諸浩正還認識了其他戰地記者。 比如,在頓巴斯工作多年的法國著名記者克里斯蒂爾·內漢。 他們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和找到的材料,甚至準備聯合製作一個來自頓巴斯的視頻。關於前線的情況據諸浩正所說,現在前線的情況並不輕鬆。激烈戰鬥正在進行中。敵人甚至不惜犯下戰爭罪,違背基本人道主義原則,只為了至少取得一些成果,並阻止俄軍前進:給這位中國戰地記者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一是一個名叫帕維爾的偵察分隊指揮官講的故事。記者是這樣轉述故事的:“我在工作時和他認識,當我提及他的家庭之時,他告訴我他的父親曾經是‘索馬里’營的一名上尉,在他父親的影響下,帕沙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與自己的父親並肩作戰,但不幸的是,父親在2022年5月犧牲。”最主要的就是支持諸浩正認為,無論戰爭多麼艱難,無論敵人多麼可怕,最重要的是人民的支持。“在我眼中最重要的是來自人民的支持,我曾經去過全俄志願組織‘人民前線’的倉庫,在那裡我見到了許多來自民間志願者所捐獻的物資,還有兒童寫給軍人的慰問信。這次物資不僅是物資上的支持,還是精神上的支持。讓我們期待前線軍人們收到中國民間志願者捐贈的人道主義物資,為此我正在努力,我相信很快就會有成果。”支持是諸浩正做好工作的動力。這首先是他親人和朋友的理解和幫助:據諸浩正說,他的父母最初對兒子去戰區的想法持批評態度。 然而,當他們看到兒子在頓巴斯所做的事情時,他們接受並支持他的選擇:“我的父母一開始反對這份工作,他們不希望我到危險的地區去,甚至反對我從事和軍事報道相關的工作。但是我那時候選擇了堅持,我告訴他們,我只是想做一個男人應該做的事情,我不想虛度自己的年華,我不想當我回憶往事的時候讓自己因為碌碌無為感到慚愧,所以我毅然決定前往頓巴斯地區。之後父母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現在他們支持我的工作,但時常為我擔心,所以我在工作時也會更加的小心謹慎,盡最大努力保護好我自己。”他說。首批報道成果中國網友對諸浩正作品的興趣與日俱增。他在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上開設了自己的賬號,並開始定期向俄羅斯衛星通訊員發送自己的觀察內容:諸浩正坦言,訂閱者給他留的評論都會看。他嘗試考慮這些想法並在網上發佈材料。他的一些視頻在嗶哩嗶哩上的觀看量超 3萬次,評論數百條。“在此我也想感謝所有支持我們的中國觀眾,我最常聽見來自他們的話是‘注意安全’和‘保重’。有一些評論也非常有意思,比如:‘老哥真猛’,‘這哥們沒有給中國人丟臉’,‘真是好樣的’,‘頓涅茨克,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諸浩正在頓巴斯待了一個月。他已經返回聖彼得堡處理視頻,並乘坐第一班火車返回頓河畔羅斯托夫。前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新的旅行、報道和採訪。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30620/1051236971.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30717/1051852455.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30613/1051035222.html
https://big5.sputniknews.cn/20230705/1051586457.html
頓巴斯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2023
伊利亞· 貢恰羅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5/03/0b/1033259036_245:127:769:652_100x100_80_0_0_a2f32e076f0082fd6157b2bb8708c5ba.jpg
伊利亞· 貢恰羅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5/03/0b/1033259036_245:127:769:652_100x100_80_0_0_a2f32e076f0082fd6157b2bb8708c5ba.jpg
News
cn_CN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這是我的職責”:中國戰地記者講述為何前往頓巴斯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這是我的職責”:中國戰地記者講述為何前往頓巴斯
2023-08-02T15:49+0800
true
PT5M36S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7/07/15/1051957639_257:0:1080:617_1920x0_80_0_0_8c6e404e45424063e639e16a4bdad317.jpg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feedback.cn@sputniknews.com
+74956456601
MIA „Rossiya Segodnya“
伊利亞· 貢恰羅夫
https://cdn.sputniknews.cn/img/07e5/03/0b/1033259036_245:127:769:652_100x100_80_0_0_a2f32e076f0082fd6157b2bb8708c5ba.jpg
評論, 頓巴斯, 俄羅斯, 俄中關係
“這是我的職責”:中國戰地記者講述為何前往頓巴斯
2023年8月2日, 15:49 (更新: 2023年8月2日, 16:55) 獨家
中國戰地記者諸浩正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專訪,講述了自己在特別軍事行動區工作一個月的感想,以及俄中友誼、當地人民的英雄精神、烏克蘭新納粹分子令人發指的行為。
諸浩正是聖彼得堡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他多年來一直關注著頓巴斯局勢。當特別軍事行動開始時,他為自己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性的決定。前往頓巴斯並向世界展示對正在發生事情的獨立評估,成為了諸浩正的責任。
應頓涅茨克政府邀請,諸浩正走訪了多個俄羅斯南部城市,從頓涅茨克、馬林卡,到沃爾諾瓦哈、馬里烏波爾,不僅報道了當地人的生活,還報道了俄軍如何在前線英勇作戰。
“作為在頓巴斯地區工作的中國軍事記者,我對頓巴斯地區充滿了情感,這是我所捍衛的地方,我用真相捍衛頓巴斯的正義。當我在頓巴斯工作期間,我經歷了很多事情,這個地區充滿了悲傷,由烏克蘭法西斯發動的戰爭已經在這裡持續了九年,這裡隨處可見戰爭的痕跡,我在馬里烏波爾見到了殘破的亞述鋼鐵廠,我在馬里烏波爾見到了殘破的亞速鋼鐵廠,我在馬林卡附近親睹因為戰爭所廢棄的房屋,每當我想起這些來,我都非常難過,戰爭讓所有人都感到悲傷。”諸浩正說。
諸浩正是頓巴斯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獨立記者(即不服務於任何新聞機構)。 正如這位戰地記者告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那樣,他的工作目的很簡單:
“關於我來到頓巴斯的目標很單純,我想幫助頓巴斯人民,幫助這些受到法西斯傷害的人。同時我堅決捍衛自己的價值觀,那就是反對法西斯主義和霸權主義。”
他說,作為頓涅茨克唯一的中國人,他深深感受到當地人對待兄弟般
中國人民的熱情。
“在頓涅茨克我和不同的人接觸,所有人對我都是善意。在頓巴斯工作時,我和很多頓涅茨克軍人、民間志願者以及人道主義組織相識,我們成為了好朋友並且一起工作,他們和我分享各種事,這種友誼是極其珍貴的,我經常和其他人說,我來到頓巴斯是為了幫助我的朋友,保衛我朋友的家園,現在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在戰鬥。”
“在頓涅茨克,通過很多事情可以感受到頓涅茨克人民對於中國的友好。一次我去前線進行工作,前線的軍人接待了我們,當我詢問軍人們關於中國你們知道甚麼的時候,我得到了很多答案,比如元(人民幣),北京,筷子,上海,大米,茶葉。甚至一些軍人告訴我當戰爭結束後,希望能去中國旅遊。”諸浩正說。
此外,諸浩正還認識了其他戰地記者。 比如,在頓巴斯工作多年的法國著名記者克里斯蒂爾·內漢。 他們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和找到的材料,甚至準備聯合製作一個來自頓巴斯的視頻。
據諸浩正所說,現在前線的情況並不輕鬆。激烈戰鬥正在進行中。敵人甚至不惜犯下戰爭罪,違背基本人道主義原則,只為了至少取得一些成果,並阻止俄軍前進:
“正如我多次在採訪中說,前線的情況依然嚴峻,我們的敵人來自世界上的五十二個國家,他們的戰鬥力絕對不能輕視,我想指出的是,目前烏克蘭軍隊有一批經歷過專業軍事教育而且獲得先進裝備的人,他們的戰術靈活狡猾,而且不擇手段,甚至違背最基本的人道主義原則,比如在平民區佈置地雷以阻止俄羅斯軍隊的前進,他們是一條殘暴且具有攻擊性的毒蛇。但是我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這條毒蛇總會被擊敗。前線的軍人正在打擊他們,由頓巴斯地區和全俄羅斯民間志願者所組成的各種人道主義組織也在幫助他們,每個人都在戰鬥。”
給這位中國戰地記者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一是一個名叫帕維爾的偵察分隊指
揮官講的故事。記者是這樣轉述故事的:
“我在工作時和他認識,當我提及他的家庭之時,他告訴我他的父親曾經是‘索馬里’營的一名上尉,在他父親的影響下,帕沙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與自己的父親並肩作戰,但不幸的是,父親在2022年5月犧牲。”
諸浩正認為,無論戰爭多麼艱難,無論敵人多麼可怕,最重要的是人民的支持。
“在我眼中最重要的是來自人民的支持,我曾經去過全俄志願組織‘人民前線’的倉庫,在那裡我見到了許多來自民間志願者所捐獻的物資,還有兒童寫給軍人的慰問信。這次物資不僅是物資上的支持,還是精神上的支持。讓我們期待前線軍人們收到中國民間志願者捐贈的人道主義物資,為此我正在努力,我相信很快就會有成果。”
支持是諸浩正做好工作的動力。這首先是他親人和朋友的理解和幫助:
“我的朋友也支持我們的工作,他們囑咐我時刻注意安全,一些朋友也幫助我們宣傳我們的節目。最先支持我工作的是我的女友,她來自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我們在一起學習時相識。她經常對我說她理解我的想法,並且支持我的事業,她認為軍事記者是一個崇高而光榮的職業。她喜歡那些當我在前線工作時拍攝的圖片。但她也非常擔心我的安危,我每一次出發前都和她緊緊相擁,我可以看見她眼神中的不捨和還未落下的淚花,這是一份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的工作。”
據諸浩正說,他的父母最初對兒子去戰區的想法持批評態度。 然而,當他們看到兒子在頓巴斯所做的事情時,他們接受並支持他的選擇:
“我的父母一開始反對這份工作,他們不希望我到危險的地區去,甚至反對我從事和軍事報道相關的工作。但是我那時候選擇了堅持,我告訴他們,我只是想做一個男人應該做的事情,我不想虛度自己的年華,我不想當我回憶往事的時候讓自己因為碌碌無為感到慚愧,所以我毅然決定前往頓巴斯地區。之後父母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現在他們支持我的工作,但時常為我擔心,所以我在工作時也會更加的小心謹慎,盡最大努力保護好我自己。”他說。
中國網友對諸浩正作品的興趣與日俱增。他在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上開設了自己的賬號,並開始定期向俄羅斯衛星通訊員發送自己的觀察內容:
“在之前的一個月,我們的工作有了很多收穫,越來越多的人閱讀了我們的文章,觀看了我們的視頻,我希望這些通過我們瞭解真相的人可以給予我們更多的支持,在此我也想感謝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為我提供了平台,讓更多的讀者瞭解了我。在未來我們會把更多的真相傳遞出去。在前線工作的戰地記者確實只有我一個人,但是如果沒有我的團隊成員,那觀眾也無法看見真相,他們的工作也非常重要。在此我由衷地感謝我的團隊成員,我和他們認識的時間不久,我在五月份和他們一起創立了我們的兩個賬號(頓巴斯戰地紀實/ 莫洛托夫紀實),我們是一個年輕的團隊。”
諸浩正坦言,訂閱者給他留的評論都會看。他嘗試考慮這些想法並在網上發佈材料。他的一些視頻在嗶哩嗶哩上的觀看量超
3萬次,評論數百條。
“在此我也想感謝所有支持我們的中國觀眾,我最常聽見來自他們的話是‘注意安全’和‘保重’。有一些評論也非常有意思,比如:‘老哥真猛’,‘這哥們沒有給中國人丟臉’,‘真是好樣的’,‘頓涅茨克,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諸浩正在頓巴斯待了一個月。他已經返回聖彼得堡處理視頻,並乘坐第一班火車返回頓河畔羅斯托夫。前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新的旅行、報道和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