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國戰略”文件不會左右德企擴大在華經營

© AFP 2023 / PETER WUTHERICH德國“中國戰略”文件不會左右德企擴大在華經營
德國“中國戰略”文件不會左右德企擴大在華經營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4.07.2023
關注
德國政府日前發佈歷史上首份“中國戰略”文件,其中肯定中國取得經濟發展成就的同時,宣佈減少在關鍵領域的對華依賴程度。時事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戎7月14日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認為,中德兩國經濟合作是互利共贏的,德國企業是否擴大在華經營取決於中國營商環境,而非德國政府此次發佈的政策方針。
當地時間7月13日,德國政府發佈首份“中國戰略”,其中宣佈將減少在“關鍵領域”對中國的依賴,包括醫藥、電動汽車用鋰電池、芯片製造必需元件等。
這份“中國戰略”的封面圖是中國圍棋。德國外交部網站介紹稱,圍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盤遊戲之一,“與國際象棋不同,圍棋的目的不是將死對方,而是獲得有利的地位並捍衛‘自由’”。
這份戰略肯定了中國在經濟發展、減少貧困方面的成就,稱中歐都從雙邊關係中受益,但指責“中國的經濟政策旨在減少自己的對外依賴,同時增加其他國家對中國的依賴;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國正在採取更具進攻性的立場,並試圖重塑現有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俄中關係影響到德國安全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3.07.2023
德國“中國戰略”:俄中關係影響到德國安全
德國政府在處理對華關係問題上追隨美國
針對德國政府此次出台“中國戰略”文件的背景,周戎表示,當前德國政府是三黨聯合執政,總理朔爾茨不僅代表自己所在的社會民主黨的利益,也要代表其他政黨尤其是綠黨的利益。因此很多議題在德國政府內部首先需要進行協調,包括對華政策在內的對外政策在制定時也會遇到一些難題。
關於報告發佈的時間點,他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的“中國戰略”報告發佈在美國國務卿和財政部長訪華之後。我認為這反映出德國看到了政策縫隙,即在美國對華政策內緊外松、不斷加大與中國高級官員互動力度的情況下,德國同樣可以與中國發展關係。從這一角度來看,德國政府的政策也有追隨美國的一面。
德國需要加強同中國的合作,但不能降低來自中國的風險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1.06.2023
德國需要加強同中國的合作,但不能降低來自中國的風險
專家認為:“我們可以看到,德國政府在首份中國戰略中肯定了中國在經濟發展、減少貧困方面的成就,稱中歐都從雙邊關係中受益,這說明德國承認中國的強大,認可中國的經濟騰飛,也能意識到中德合作是相互受益。但另一方面,德國又表現出了警惕和疑慮,不相信與中國能夠創造互利共贏,擔心在某些領域若過分依賴中國可能會受制於人。這顯然是對中國政策的誤解,完全是庸人自擾的行為。”
周戎表示,總體上看,德國首份中國戰略報告仍沿襲了德國政府內一些人對華不友好的政治傾向,對華負面內容多於正面內容,希望德國政府在對華政策的執行層面多一些友好與合作的行動,少一點惡化關係言論,增加一些恢復友好關係的氣氛。
就德國政府“中國戰略”,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發言人13日立即表明瞭中方的立場。發言人表示,中方希望德方理性、全面、客觀看待中國的發展。德國當前面臨的很多挑戰和問題並非是中國造成的,中國是德國應對挑戰的合作夥伴,而非對手。將中國視為“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兩國共同利益。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看待中國和制定對華戰略,只會加劇誤解和誤判,損害雙方合作與互信。
德國奔馳總裁:與中國脫鈎是幻想且不可取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1.05.2023
德國奔馳總裁:與中國脫鈎是幻想且不可取
德國企業將看到擴大在華經營的前景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2980億歐元,同比增長21%。中國連續第七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德國是中國在歐洲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和重要的投資目的地。2022年德國對華投資25.7億美元,同比增長52.8%。
此外,中國德國商會今年表示,對大多數德國公司而言,中國市場仍然非常重要,大部分在華德企仍然對未來發展持積極態度並願意繼續擴大其中國市場份額。
周戎表示:“不可否認,目前國際上確實出現了能源依賴和技術被卡脖子的情況,但中德合作不是這種性質,德國政府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去年朔爾茨訪華,德國派出了大型經濟代表團隨行。考慮到德企在中國市場獲益最大,今後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政府和企業家在對華認知方面的差異還會越來越大。”
專家認為,德國政府對企業的控制力有限,對於企業的在華投資也無法干預過多,只能是原則上制定一些政策方針。
德國正在進行限制向中國出口用於生產半導體的化學品的談判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7.04.2023
媒體:德國希望限制向中國半導體生產商出口化學品
周戎說:“至於德企能否堅持在華投資,我認為關鍵還在於中國要持續完善投資營商環境。另外,即使有德企離開中國市場,比如轉移到東南亞或印度,但終有一天他們會發現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環境不如中國,到時這些企業可能會再次重回中國市場。所以在這一問題上,我們也需要有一定耐心。畢竟德國政府和中國德國商會做過調研,顯示德國企業在華的運營和盈利情況良好。”
中國德國商會6月公佈了一項由288家在華德企參與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有55%的德企計劃在未來兩年增加在華投資,比去年增加四個百分點。60%的德企希望在脫碳、智能製造和移動出行方面與中國加強合作。
針對中德的經貿關係,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強調稱,兩國經貿等各領域務實合作是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關係,對雙方都是更大的發展機遇,而非風險。當前全球穩定和經濟復蘇的最大風險是推動分裂對抗和脫鈎斷鏈,將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政治化。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競爭焦慮而強行“去風險”,只會適得其反,人為加劇風險。雙方應通過不斷增進政治互信,推進雙邊關係“去風險化”。
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巴爾博克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0.03.2023
德國外長稱中國是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
西方已意識到與中國“脫鈎斷鏈”不現實
德國總理朔爾茨7月13日在推特發文稱:“我們將繼續與中國合作,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氣候保護方面—中國戰略為我們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框架。”他強調,對華戰略的目標不是與中國“脫鈎”,“但我們希望在未來避免嚴重的依賴”。
去年11月朔爾茨首次訪問中國。訪華期間,朔爾茨表示,德國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願同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
此後,兩國高層一直保持密切接觸。上個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柏林總理府同德國總理朔爾茨共同主持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雙方在先進製造業、創新、環保等領域達成十多項合作協議。朔爾茨當時表示,德方無意同中國“脫鈎”,並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多元、平衡的貿易關係。而對於一些國家提出的所謂“去風險”論調,李強對德國工商界代表強調,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專家認為,德國此次發表的“中國戰略”與朔爾茨去年訪華的表態不矛盾。周戎說,當時朔爾茨也明確表示,在一些領域基於國家安全考量不願與中國展開合作。應該說報告與朔爾茨上次的表態基本一脈相承。目前中德在很多重大問題上存在矛盾,包括在人權問題、香港問題、台海問題、南海問題和新疆問題上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怎樣,德國的一條基本路線是“不與中國脫鈎”。
周戎表示:“過去美西方強調與中國‘脫鈎’,指的是在所有高技術領域都不與中國進行合作。現在看來,這一立場產生了細微變化,開始轉為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高科技領域‘去風險化’。當然,所謂涉及國家安全的定義存在他們的主觀看法。但這一轉變說明,美西方認識到與中國‘脫鈎’是不可能實現的。”
中國外長秦剛與德國外長貝爾伯克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0.05.2023
中國希望德國為恢復中歐關係作出貢獻
在德國公佈文件前不久,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7月11日會見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主席霍伊斯根、德國思愛普公司首席執行官柯睿安。王文濤表示,中德互為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互信是中德合作的基礎。“去風險”不應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更不能導致脫鈎和“去中國化”。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