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局勢緊張迫使跨國公司重審面臨的風險

© AP Photo / Ng Han Guan中國歐盟商會會長約爾格·武特克(資料圖片)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約爾格·武特克(資料圖片)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8.08.2022
關注
據《金融時報》援引中國歐盟商會會長約爾格·武特克的話報道,最近幾周,商界代表開始提出一些新的問題:一旦發生戰爭該怎麼辦?是否應停止在中國的業務?
如果不離開中國,該如何維持正常的經營並度過可能的封鎖?武特克指出,以前從未有人想過,台灣小島可能成為動蕩的源泉。但現在很多人感覺,台灣或成為第二個烏克蘭。
《金融時報》寫道,華盛頓此前也曾向與中國積極合作的跨國集團施壓,認為存在聲譽上的風險,其中包括北京不嚴厲譴責俄羅斯的外交政策。但很多國際公司並不想從中國離開,對大多數企業來說,中國是主要的消費市場。《金融時報》援引某大型國際公司代表的話指出,現在很多公司都在考慮“中國加一”或“中國加二”選項。這表明,商界開始負面看待中國。很多公司都在考慮,如果情況按最為不妙的場景發展,那麼應在亞洲其他國家尋找替代市場和產能。但要知道,那些在華投入巨資的公司,比如迪士尼和特斯拉,他們目的是想在中國長期經營。這些公司不可能隨便一想,就從14億人口的市場離開。對很多企業來說,根本不存在可替代中國的市場。比如新西蘭奶製品出口商恆天然公司,他們堅持認為,中國依然是最有吸引力和美好前景的市場。但公司也在密切跟蹤圍繞台灣問題的政局發展,對風險進行分析。
日本住友集團財務經理指出,公司暫未改變自己的中國戰略,儘管他承認,中美政治對抗正在加劇,由此出現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問題。日本川崎汽船運輸公司認為,原則上,中美經濟完全脫鈎是不可能的。分析師們強調,以前因台灣問題出現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小,因為美國對中國擁有巨大的軍事優勢。現在中國已擁有相當的力量,北京視美國的行徑是挑釁和攻擊性的。這使局勢充滿爆炸性。但不管怎樣商界認為,中國和美國經濟上無法相互脫鈎,因此,兩國政治家應面對目前的分歧找到解決方案。
國民黨代表夏立言(資料圖片)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1.08.2022
台灣當局向國民黨施壓
彭博社指出,基礎設施刺激可以改善經濟活動,但僅靠這些措施還不足以克服房地產危機造成的衰退。據高盛統計,中國基礎設施投入、其中包括道路、通信和健康設施,近2個月呈兩位數增長。在建道路數量增加了6.3%。與去年相比,僅在北京、上海和廣州周邊,有建設項目的土地面積縮減了44%。房地產投資一直在下降,目前約有5%未完成的建設項目處於凍結狀態。伴隨建設下滑,為房地產提供產品與服務的相關行業也在萎縮。鋼鐵需求下降到2018年以來的最低點,水泥生產同比下降了7%。僅在7月份,挖掘機銷售即下跌了25%。中國地方政府發行創紀錄的債券,用於基礎設施融資。此外,各種未償付的人民幣借貸中的1/5,以不同方式也在流向基礎設施項目。據分析師們測算,基礎設施投資僅能給GDP帶來1.5-2%的額外增長。但彭博社認為,面臨不動產市場如此下滑,基礎設施投資的額外貢獻不可能超過1.1%。
中國央行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5.08.2022
中國央行降息以支持增長
《財富》雜誌提問:橋水基金的達里奧為何決定賣掉阿里巴巴的所有股票?該雜誌指出,這是標誌性步驟,要知道,達里奧以熱愛中國著稱。去年,他在中國籌得最大一筆資金,投資了12.5億美元。但現在卻決定賣掉阿里巴巴750萬的股票存托憑證。同時,橋水基金還處理了中國四家企業的股票,其中有京東和滴滴。達里奧並未解釋自己為何做此決定,但之前他有說過,對台灣海峽局勢加劇感到憂慮。他警告說,兩岸目前發生的一切,是通向戰爭之路。也許,達里奧還評估了其它一些風險,比如中國不動產市場的負面局勢,新冠疫情的不確定因素。再有,很多中國公司面臨從美國股市退市,如果兩國管理部門就審計規則達不成共識的話。所有這些營造出對投資商產生負面影響的效果。
美國紐約交易所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30.07.2022
退市或交易:美國和中國能否就中國在美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達成一致
據美國CNBC電視台報道,中國新冠後的國內旅行開始恢復。根據惠譽評級資料,在春季國內游下降到最低點後,夏季游酒店預訂量劇增。旅遊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成分,約佔11%的GDP,並提供10%的就業崗位。新冠疫情限制弱化後,7月份的國內出行量相比上個月增加了62%,酒店預訂增加了112%。7月份,新疆最主要名勝古蹟平均每天有11萬訪客,但5月份僅有1.9萬。雲南大理市吸引遊客690萬人,甚至比2019年疫情前還增加了46%。另外,疫情改變了中國人的旅行取向:比如之前主要是團隊行,但現在更經常的是舉家旅遊。CNBC總結道,也許,中國人近期將選擇距離更短的線路,這對發展國內旅遊業是非常好的現象。
俄羅斯衛星社不對轉載自外國媒體的信息負責。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