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美方持續打壓中國科技企業,不僅會“傷敵”更會“傷己”
CC BY 2.0 / John Sonderman /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專家:美方持續打壓中國科技企業,不僅會“傷敵”更會“傷己”
關注
評論
美國商務部週一將33家中國實體加列入其“未經覈實清單”。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的專家指出,美國此舉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打壓中國新興技術企業的發展。美國政府的審查還在繼續,制裁也會持續增加,這將成為一種常態。美方對中國企業的種種限制手段不僅會讓美國企業利益受損,更會在另一方面倒逼中國企業加快科技創新。
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當地時間7日發表聲明,宣佈將33個總部在中國的實體列入所謂“未經覈實名單”。報道稱,被列入這一清單的公司必須接受更嚴格的出口管控,因為美國官員無法對其進行例行式核查。
據瞭解,這33家中國實體中大多為電子公司。此外,還包括與半導體相關的光學公司、生物企業、風渦輪葉片公司以及兩所大學的國家實驗室,涵蓋了數字、光學、生物、先進製造業等領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柱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這些被制裁的實體多數屬於新興技術領域,還包括少量被美國視為適用於軍民兩用的技術領域。 這是美國壓制中國新興技術發展整個鏈條中的一環。 他說:
“它所揭示的恰恰是中美大國競爭的核心所在——新興技術。美國政要非常清楚,新興技術之爭的結果將決定中美大國競爭的結局。所以,這是美國在新興技術領域對中國進行的新的打壓。被美國列入‘未經覈實清單’的公司在獲得美國技術產品的過程中將面臨更加嚴格的審查。此外,被列入清單的上市公司在募集資金方面會面臨較為嚴峻的局面。如被列入制裁名單的無錫生物股票週二暴跌23%,一度跌停,公司市值縮水100億美元。”
除此之外,專家表示,美國商務部還希望通過此舉,加強對中國企業的“長臂管轄”力度。 劉國柱主任指出:
“正如美國商務部負責出口執法事務的助理部長馬修·S·阿克塞爾羅德所言:‘今天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33個當事方加入‘未經覈實名單’將協助美國出口商從事盡職調查並評估風險,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出信號,表明他們在安排最終用戶核查方面予以配合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公佈“未經覈實清單”的時間是在本週一(2月7日),而這正是中國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 劉國柱主任認為,農歷2022年中美關係開局以美國在新興技術領域對中國打壓開始,這是美國政府發出的信號,意味著2022年的中美關係不會平靜。 他說:
“2022年是美國的中期選舉年,儘管對外關係一般不會成為中期選舉的主題,但在中美大國競爭的大環境下,中國話題絕對無法繞開。2022年秋天,中共20大也要召開。美國肯定也樂於利用這樣的時機給中國共產黨添堵。2022年,這樣的小動作會持續不斷。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尤其是新興技術企業會被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列入各種不同的制裁清單。”
隨著美國對華的出口管制和制裁措施的不斷升級,美國本國企業的發展也會受到不小的影響。對此,劉國柱指出,美國政府這樣的做法不僅“傷敵”,更會“傷友”“傷己”。 他表示,自特朗普政府時期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被美國列入了“實體清單”“未經覈實清單”等各種明目的清單之中。美國政府這些做法導致的最直接後果是打亂了技術產品的供應鏈,之前從未出現過的“芯片荒”,就是美國特定政策的產物。 他說:
“以美國對華為的制裁為例,僅僅是美國高通公司,每年就損失了80億美元的芯片市場。在美國政府對華科技戰中,遭受重大損失的又豈止高通一家企業。除了市場的損失,一些企業,如英特爾公司等,由於喪失中國市場導致利潤下滑,對新技術研發的投入下降,導致企業發展受限,在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技術競爭中落入下風。”
劉國柱主任強調,美國對中國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一方面使得美國企業的利益受損,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國政府採取更加積極的科技發展政策,對技術領域的發展給予更大力度的投入和支持。 他說:
“基本上,美國在哪個領域對中國嚴格限制,中國在那個領域的發展就越快。美國遲早會發現:中國有資格成為美國競爭對手的技術領域會越來越多——這同樣要拜美國所賜,屬於‘美國製造’(Made by America)。”
關於美商務部2月7日宣佈將33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未經驗證清單”。中國商務部表示,美方以所謂“無法令人滿意地完成最終用戶訪問而導致其誠信無法覈實”為由,將中國實體列入“未經驗證清單”,中方堅決反對。 中國商務部強調,近年來,美方將出口管製作為政治打壓和經濟霸凌的工具,不斷採取單邊措施對他國企業、機構和個人進行打壓遏制,給中美企業間正常經貿合作製造困難和障礙,對國際經貿秩序和自由貿易規則造成嚴重破壞,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嚴重威脅,這不利於中國,不利於美國,也不利於整個世界。美方應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回到合作共贏的正確軌道上來,與國際社會一道,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世界經濟復蘇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