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府執政協議多處涉華 專家:中德關係基礎堅固,小議題不會影響大方向
2021年11月26日, 19:24 (更新: 2022年1月26日, 02:20)
關注
德國社民黨、綠黨、自民黨成功完成組閣談判,並正式公佈聯合執政協議。此份協議有多處涉及中國內政的內容,包含台灣、南海、涉疆、涉港等問題。專家指出,聯合政府中的綠黨和自民黨更強調所謂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等議題,他們的訴求體現在此份協議的涉華內容上。但這些小議題不會對中德關係的大方向產生實質影響。中德之間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彼此都有意願在世界範圍之內維持更好交往格局。
據《環球時報》報道,11月24日,德國社民黨、綠黨、自民黨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三黨成功完成組閣談判,並正式公佈聯合執政協議。協議包括序言在內共有九個章節,提出一系列核心施政目標。在對華政策方面,協議共12次提到中國,上屆政府協議5次提到中國。
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明確提到台灣問題:
“台灣海峽現狀只有通過和平方式及在兩岸均表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得以改變。在歐盟‘一中政策’框架下,我們支持‘民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與此同時,協定中也談到,“將中國尤其在新疆地區的‘侵犯人權’行為納入討論話題。在香港的‘一國兩制’原則必須再次得到實施。”
德國媒體稱,在談到對華關係總體架構時,三黨執政協定指出:
“我們希望且必須在夥伴、競爭及制度對手的維度下建構對華關係。在人權和國際法基礎上,我們在任何可能的領域尋求與中國展開合作。我們希望在與中國日益增加的競爭中擁有公平的遊戲規則。為了在與中國的制度性對手關係下實現我們的價值和利益,我們需要建立在一致的歐盟對華政策框架下的內容廣泛的中國戰略。”
談及為何德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中多處涉及中國內政,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歐洲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負責人胡春春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這份三黨聯合執政協議更多地體現的是綠黨、自民黨這兩個小黨所代表的利益群體,他們更加尋求與上屆政府在形式上的不同,強調所謂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
他說:“一方面,這種聯合執政的政府有一個現象就是,相對弱小的政治勢力,它的聲音可能會更加凸顯。而三黨中的兩個小黨——綠黨和自民黨都是把自己理解為當前德國政治格局中的革新性力量。這就意味著它在很多領域里都企圖和上屆政府表現出一些不一樣,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有時候是為了‘求變而變’。”
“另一方面,自民黨跟綠黨比較大的特點就是意識形態化比較嚴重,在價值觀上絕對化、在意識形態方面傾向於固化。他們對於中國意識形態的固定看法確實反映在了這份執政協議的外交政策的表達中。”
此外,胡春春還指出,近幾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採取了一些非常不理性的政策,這種氣氛對西方世界整體的對華態度產生了實質的影響。
他說:“這份執政協議中提到的涉華議題並不是德國人單獨的想法,而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基本上都會把這幾點作為對華的攻擊點,或是政治上的某種交易籌碼,企圖阻礙中國內部的發展,這種外部因素對德國的這份執政協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儘管德國新政府的執政協議中出現多處涉華內政的表述,但胡春春強調,中德關係建立在廣泛的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未來走向不會被某些書面表達所左右,也不會出現全面惡化。
他說:“中國和德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在全球化的時代里,中德都希望能源、技術、貨物能夠受到更少的限制在國界之間流動,在這個意義上中德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此外,無論是在環保、電子化、重要經濟部門轉型等議題上,或是在更大的意義上維持全球公平的貿易規則的議題上,中德雙方都有很多的共同的利益。而至於一些有分歧的地方,中德雙方目前都能夠抱著尊重對方價值觀的態度,坦誠地面對價值觀的差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10月13日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視頻會晤時強調,中德本著互利合作精神,發揮兩國經濟互補性,實現了共贏。這證明,國與國之間完全可以避免零和博弈,實現互利共贏,這是中德關係應該牢牢把握的主基調。中方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德關係,願同德方保持高層交往,增進相互瞭解和人民友誼,深挖傳統領域合作潛力,積極開拓能源轉型、綠色和數字經濟等務實合作新領域,推動中德合作走深走實。
關於德國新政府執政協議的多處涉華內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5日表示,中方重視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明年是中德建交50週年。希望德國新政府延續務實的對華政策,與中方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上發展雙邊關係,把精力用在推動中德各領域務實合作上。
他同時強調,台灣、南海、涉疆、涉港等問題都是中國內部事務,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歷屆德國政府均秉持一個中國政策。希望德國新政府繼續恪守這一政策,尊重中方核心利益,維護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