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成立全球空間天氣中心 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

CC0 / Pixabay / Планета Земля в космосе
Планета Земля в космос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8.11.2021
關注
中俄聯合體全球空間天氣中心11月16日(以下簡稱“全球空間天氣中心”)在京揭牌。專家指出,兩國都有建設氣象強國與民航強國的需要,俄羅斯在空間天氣監測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中國擁有充足的資金和配套資源,雙方將打造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合作關係。
科學家提示或將出現近幾年中最強磁暴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9.10.2021
科學家提示或將出現近幾年中最強磁暴
全球空間天氣中心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和俄羅斯聯邦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局共同建設運行,是中國民航氣象領域首個由國際民航組織批准的全球中心。
2020-2021年是“中俄科技創新年”,是兩國關係步入新時代後的第一個國家級主題年。黑龍江大學中俄全面戰略協作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馬友君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中俄聯合體全球空間天氣中心的成立是中俄兩國在科技合作方面的最新成果,顯示出兩國未來全方位、立體式合作的常態化趨勢。
他說:“近年來中俄合作取得飛速發展。2021年兩國的貿易額有望達到1300億美元,兩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經貿領域之外,中俄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比如,今年5月,田灣核電站和徐大堡核電站的開工是中俄兩國核能合作的成果。全球空間天氣中心的成立有利於中俄通過合作提升在空間天氣、航空服務領域的國際影響力,一是為兩國服務,二是為世界服務,這既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據悉,空間天氣關乎衛星運行、航空飛行、地面管網等高技術系統及人類健康等,特別是航空飛行安全和航空通信、定位、跟蹤,以及航空電子設備的可靠性,均可能受到空間天氣嚴重干擾。
目前,中國氣象部門已初步構建國家級空間天氣業務體系主體框架,基於風雲衛星和空間天氣地基監測網打造的天體一體化監測體系,已經具備了對日地空間因果鏈的“全過程”的監測能力,以及對日地空間關鍵區域的關鍵要素做出長期、中期、短期預報及預警和現報的能力,空間天氣預報準確率與國際水平相當。
月球樣品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9.11.2021
俄科學家準備申請獲得中國取回的月壤
資深民航專家、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綦琦在採訪中強調,空間天氣監測是大國技術創新的重點領域之一,而在這一領域歐美國家基本不對中俄開放。而空間天氣領域的發展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資源相對比較有限的,所以中俄在這一領域的合作既有緊迫性,也有利於雙方實現優勢互補。
他說:“首先,俄羅斯擁有技術和經驗。這個中心的工作包括衛星在空天環境的監測、空間站相關數據的收集,俄羅斯擁有空間站運營的豐富經驗。此外,俄羅斯還是全球知名的航空航天大國,技術過硬。而我們國家有建設航天強國、氣象強國的需求,同時資金投入量很大。所以,雙方在這方面的合作能夠實現共贏。”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氣象局就開始空間天氣業務試驗。2002年,中國批准成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2004年,正式開展空間天氣業務。2012年,氣象與民航部門開始籌備發展航空空間天氣服務。2018年,中國與俄羅斯共同申請區域空間天氣中心。2020年,中俄聯合體獲批成為第四個全球空間天氣中心。
全球空間天氣中心成立後,氣象與民航部門將按照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發揮各自業務、技術、服務、人才和在國際航空氣象領域的優勢資源,與俄羅斯形成統一服務出口,充分履行全球空間天氣中心職責,為全球民航服務提供支撐。其中,中國氣象局為業務主體單位,負責全球空間天氣監測、預報業務和技術研發能力建設;中國民用航空局為服務主體單位,負責為全球航空用戶提供空間天氣服務。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