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中國也沒有採取大規模的貨幣刺激措施。這是有其原因的。首先,流入經濟的資金越多,通脹就越大。結果會出現一個惡性循環。一方面,由於經濟放緩,人口收入在下降。另一方面,在貨幣刺激下,物價急劇上漲,人們的生活實際上開始變得更糟。其次,2008年的危機表明,如果經濟充斥著流動性,資金將分配不均。雖然在短期內,這樣的措施有助於“堵住洞”,但未來將導致經濟結構性嚴重失衡。儘管自 2008 年以來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但中國政府仍未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政府僅限於採取財政措施。減輕公民和企業的稅收負擔,增加預算赤字,擴大地方政府債券額度。引入了另一種反危機工具,但在 2021 年又被取消,即專項政府債券。這些資金應該用於有針對性的抗擊疫情的後果。
中國成功應對著經濟困難。央行連續17個月維持利率不變。有時監管機構會採取間接激勵措施,例如,減少銀行的法定準備金。這給經濟帶來了有限的流動性流入。這些措施被用於在特定情況下微調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與超低利率政策成為主流的西方市場不同,中國能夠通過其他措施度過難關。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長賈晉京就此解釋道,中國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濟結構,沒有必要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賈晉京專家說:
“當前中國能夠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並不需要額外特別的刺激措施。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隔夜拆借利率比較穩定,說明中國總體上利率仍然處於平穩的、可控的波動範圍內,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另外,中國不存在比如資金短缺或者國債利率飆升等情況。中國一直沒有面臨過像西方需要採取超低利率政策的這種局面。當然,當前首要決定和影響利率的主要因素是公開市場因素,中國的銀行市場從來沒有出現過需要大規模貨幣放水的情況。一個國家的利率水平到底是像西方那樣徘徊在零附近,還是像中國這樣大約維持在3~4的區間內,這是銀行間市場決定的。只是說西方本身的經濟和金融結構已經進入了這一步。”
如果全球能同步應對這一流行病,中國的問題就會少一些。但由於接下來的 COVID-19 疫情範圍逐漸擴大,中國被迫嚴格限制跨境交流。這傷害了服務業,主要是旅遊業。全球市場的不穩定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困難。例如,原材料價格上漲,一方面是由於各國經濟復蘇導致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由於疫情持續調整導致供應下降。而全球供應鏈正在遭遇另一嚴峻挑戰,包括對中國而言。
然而,即使很短時間的停電也會對供應鏈和市場狀況產生負面影響。例如,蘋果和特斯拉的一些零部件供應商被迫暫停或是至少減產。全球最大的 iPhone 組件組裝承包商和碩宣佈將縮減產能以降低能源消耗。重要的是要明白,電力問題不僅存在於中國大陸。台灣芯片製造商也在電力供應方面苦苦掙扎。
由此可見,中國未來刺激經濟的戰略取決於問題解決的速度。如果能源危機拖延,其他風險也隨之而來,例如,在公司債務市場上,僅僅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或許不夠。另一方面,中國並沒有設定未來五年GDP增長目標,因為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此外,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增長數字可能會對金融體系的整體健康產生適得其反的影響。因此,正如中國央行行長易綱所說,北京將把避免貨幣刺激政策堅持到最後。有足夠的儲備;對於今年來說,增長至少應該在 5% 到 6% 之間。這是一項非常現實的任務。即使全球最大投資公司下調了中國增長預期,他們的預測依然樂觀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