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通訊員、研究中國立法的俄羅斯專家帕維爾·巴扎諾夫認為,行賄人“黑名單”制度與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類似。如果得以實施將有助於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他說:“對我個人來說,這個新聞讓我更多地想到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也就是,將所有的犯罪和違法信息匯集在一起並基於這些信息採取限制措施。暫時還不清楚甚麼時候會出現‘行賄人黑名單’,以及是否真的會出現,因為文件中稱計劃‘探索’制定名單的可能性。但是,有計劃對所有被發現向公務人員行賄的人做出限制,(例如,禁止進行某些種類的活動或禁止獲得進入某一行業的資格或執照),並沒收通過賄賂獲得的非法利益(除沒收財產以外,還將剝奪榮譽稱號和學位)。”
俄羅斯專家認為,這一措施類似於中國正在實行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包括所有因不執行法院判決的組織和個人,對被執行人採取限制消費措施,比如購買機票時禁止購買二等以上艙位。
巴扎諾夫說:“發佈文件的部門組成也合乎邏輯,很明白:黨的機構負責調查腐敗,最高人民檢察院負責調查其餘的犯罪(賄賂的日期)、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相應的判決,根據判決認定自然人犯罪並可能列入‘黑名單’。”
關於出台這份文件的原因,中國監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與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暉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
“‘行賄受賄一起查’的觀點早有提及,但是這次由中央六部門聯合推出該規範性文件,在規格和力度上是前所未有的。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對行賄者的查辦存在較大的難度和助力。比如,很多行賄人都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身份,他們披著這類冠冕堂皇的外衣,卻在背後進行官商勾結、錢權交易,增加了他們行賄的偽裝性。因此,反腐敗需要從側重紀檢監察機關的單一主體,向多主體協同配合延伸。例如,有的官員在收錢同時還送錢買官等,這就涉及到幹部的選人用人問題,所以與組織部有關。二是,可以通過對行賄人的打擊來倒查受賄人。原來大量的問題線索來源,都是辦案人員通過信訪舉報或巡視巡查等獲得,現在為了消除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加大打擊行賄人力度,可以以點(行賄人)帶面(受賄人),擴大受賄線索的範圍,震懾受賄人。”
毛昭暉認為,建立行賄人“黑名單”制度有助於更全面地打擊腐敗,但認定標準以及執行效果還需要觀望。
他說:“以往很多行賄者為逃避行賄黑名單的懲罰,往往採取‘換馬甲’、‘偷梁換柱’等方式加以逃避。比如,有的老闆將公司法定代表人換成妻子或子女等特定關係人,自己則躲在幕後,有的甚至將公司註銷,重新註冊新的公司。現在中央六部門聯合出台《意見》後,將有利於統籌反腐敗力量和技術手段,尤其是數字化技術在反腐敗中的被應用後,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找出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間的關聯性,有效打擊到行賄者的‘換馬甲’行為。當然,行賄黑名單制度的效果如何還需拭目以待。包括黑名單的認定標準問題、甚麼人納入黑名單等,也還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