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一直在集中力量抗擊瘧疾,為此使用了各種方法。比如殺蟲劑滅蚊網,土地排水以及尋找新藥物滅蚊。
實質看,新方法很簡單:核輻射使雄性蚊子失去生殖能力,它們在與大自然中的母蚊子相遇時,不能再繁殖了。
俄羅斯學者、頓河國立技術大學“生物工程和獸醫醫療”系副教授、生物科學博士亞歷山大·耶夫休科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此方法安全有效,但可能造成負面後果。
他說:
“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對人和環境都是無害的。但應該明白,對雄性蚊子絕育,解決各種昆蟲問題,可能對繁育造成影響,這取決於具體品種的生物特性。其中,巴西有過打擊蚊子的負面案例。儘管他們使用的不是輻射方法,而是對蚊子進行基因改造。基因改造後的雄性蚊子放入自然環境後,開始階段的實驗表明,蚊子的數量確實減少了。但一段時間後,種群完全恢復了,不僅在數量上,而且還擴大了區域。”
當然,蚊子種群活動區域擴大,也許與實驗沒甚麼關係,或是其它要素起了作用。但事實歸事實:種群恢復了。據分析,雌性蚊子學會了區分絕育雄性蚊子與正常蚊子,不再與它們進行交配。
生物學家認為,“重要的是保持平衡。要知道,完全消滅蚊子並非是好主意。這將導致不可預測的後果:很多食蟲物種將失去食物來源,作為雌性蚊子的傳粉媒介數量將減少。”
此外,蚊子幼蟲是相當有效的過濾器,對水有淨化作用。
應對疾病傳播者
亞歷山大·耶夫休科夫強調:
“蚊子是疾病傳播者,中國抗擊蚊子綜合方法意義重大。其它國家,比如戰勝瘧疾的烏茲別克斯坦、阿根廷等很多國家,也經驗豐富。”
據世衛組織評估,全世界因蚊子傳播疾病(寨卡熱、登革熱和瘧疾)導致每年70多萬人死亡。2021年,世衛組織承認,中國已是無瘧疾國家。
據耶夫休科夫向衛星通訊社介紹,上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已在研究此類方法,其中包括蘇聯。
他說:“曾有名叫亞歷山大·謝列布羅夫斯基的學者,研究出類似的方法。開始時,並非針對疾病攜帶者,而是農業害蟲。我國用這種方法解決蘋果蠹蛾,而美國針對的是麻豆蠅。這些實驗都相當成功。”
同樣問題,不同路徑
據耶夫休科夫介紹,類似消滅蚊子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部分正在研發,另一些是假設。
他說:“已經研發出來的方法中,有生物法,比如利用水中之魚。有的魚類,可以吃掉大量的蚊子幼蟲。此外還有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法。它們是包括蚊子在內的各種節肢動物細胞內的寄生蟲。雄性蚊子感染後,與沒有感染的雌性交配,將無法繁殖。”
據耶夫休科夫介紹,還可以使用微孢子蟲。這是一種單細胞蘑菇狀生物,寄生在各種昆蟲體內,導致昆蟲絕育,或宿主死亡。當然還有其它菌類,對昆蟲來說是致命之毒。
中山大學同樣設立了“蚊子工廠”,大規模“生產”絕育蚊子。中國計劃每周出廠40000 - 5000 萬只絕育蚊子,為應對發展中國家的蚊媒疾病和國際公共衛生問題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