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是拜登上任後第一位訪問美國的歐洲國家領導人。今年9月德國大選之後,默克爾將卸任總理職務。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朔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默克爾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卸任之際,釋放德國、歐洲要與美國加強溝通、解決問題的強烈信號。
他說:“歐洲人已經因為特朗普對歐美關係的破壞而有所警惕,不會因為拜登的一句I'm back就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會解決。而無論是默克爾,還是拜登,都希望保持歐美關係的相對穩定。對於歐洲人來講,美國仍然是最重要的夥伴。默克爾希望美國意識到歐洲對跨大西洋關係延續性、穩定性的願望。這在另一方面也表明,現在歐美之間有太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在一系列棘手的問題中,美德最需要面對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同中國打交道。拜登政府反復強調,中國是美國21世紀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考驗,希望與盟友們結成抗衡中國的"價值觀同盟"。但德國顯然並不完全贊同這一觀點。
中國連續5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夥伴。德國總理默克爾最有可能的繼任者、基民盟主席拉捨特表示,他與默克爾一致認為,中國不僅是系統性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他同時強調,在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方面,西方應避免陷入冷戰思維。
在美國白宮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默克爾表示,中國是“競爭對手”,德國在與中國的關係問題上應與美國密切協調。
她說:“我(與美國總統)談到了中國,有很多相互理解,即首先,中國在許多領域都是競爭對手,與中國的貿易應以平等的標準進行。我們應在與中國關係領域密切協調。”
王朔認為,美德對華態度的分歧難以調和,根源在於兩者在世界格局中所處的“位置”不同。他說:
“美國是‘老大’,要維護秩序的話,需要製造一個對手來證明自己的正確。而歐洲是既得利益者,它不希望破壞這個秩序。雖然它認為中國可能是麻煩或是對手,但是它並不想跟中國為敵。美歐在對華利益上是不一樣的,這就決定了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美國是主動式的,而歐洲是被動式的。”
王朔認為,儘管歐洲對俄羅斯存在不滿,但由於雙方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歐洲不希望與俄羅斯關係“搞僵”,因此強調要保持溝通對話,避免關係失控。
俄羅斯總統普京6月22日在德國《時代》周報就衛國戰爭爆發80週年發表文章。他表示,俄歐面臨共同挑戰,俄羅斯持建設性、開放態度,主張恢復與歐盟的全面夥伴關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4月應約同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習近平強調,當前,中歐關係面臨新的發展契機,也面臨著各種挑戰。關鍵是要從戰略高度牢牢把握中歐關係發展大方向和主基調,相互尊重,排除干擾。中國發展對歐盟是機遇,希望歐盟獨立作出正確判斷,真正實現戰略自主。中方願同歐方一道努力,協商辦好下階段一系列重要政治議程,深化和拓展各領域務實合作,在氣候變化等全球治理問題上加強溝通,共同踐行多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