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的這份文件是繼今年3月“兩會”閉幕後發佈的“十四五”發展規劃的延續。國家新的五年計劃側重於技術發展和自主創新,特別強調基礎研究能力的培養和實現技術獨立。各部委的相應計劃自然理應遵循“十四五”總體規劃的路線。
中國商務部指出,未來五年中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但仍會有更多的機會。規劃將刺激內需作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將“雙循環”戰略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雙循環”是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與之前的計劃不同,中國商務部的這份新文件側重於與進口相關的風險。這次商務部尤其重視實現農產品和能源產品供應商的多元化。
商務部的新計劃明確指出,美中貿易矛盾是嚴重的貿易不穩定因素。中國仍然嚴重依賴美國的大豆、玉米和其他作物。2020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1億噸。據美國農業部預測,2021-2022產季中國將從美國採購1.03億噸此類產品。 一方面,增加對美農產品採購是第一階段中美雙邊貿易協定中規定的——根據協議條款,與2017 年的水平相比,中國應在兩年內增加採購美國產品2000億美元。可以說,短期內與美國的貿易符合中方利益。然而,第一,依賴一個與其關係不穩定的國家的供應,相當冒險。更不用說市場壟斷通常會促使賣方追求不公平的定價。在這種情況下,正如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刁莉教授所說,讓供應商多元化是一個明智之舉。此外,中國的其他貿易夥伴,例如,俄羅斯,可以提供替另一選項。
刁莉教授說:“自2020年中俄農產品貿易額就已經達到了55.5億美元,中方進口40.9億美元,增長13.7%。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俄農產品第一大進口市場,能源類天然氣的輸入也在大幅度的增長。這些都表明需要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合作深入開展睦鄰友好的夥伴關係。同時也要繼續開展多種方式的貿易合作,雖然美元的通脹使中國對外投資面臨一定的風險,但可以開展一些與實物相聯繫的多類型金融信貸合約來抵御風險。當前主要的問題還是疫情下的交通運輸問題,需要在疫情防控下保證和增加陸海空聯運與中歐班列的開展,同時需要繼續開展多領域的合作,能源化工、航空航天、裝備製造這三個領域已經有很好的合作基礎,可以繼續合作邁向更深的一步。”
COVID-19 大流行無疑對全球貿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是最早成功應對疫情的國家之一,因此儘管中國採取了刺激國內消費和進口的總體政策,但中國的出口仍然大於進口。畢竟是中國成功迅速恢復了生產活動,為自己和其他一些國家提供了必要的醫療用品。順便說一句,2020年,中國此類產品的出口增長了三分之一以上。據6月貿易統計,2021年6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32.2%,進口增長36.7%。中國貿易順差從 5 月份的 455.3 億美元增加到 6 月份的 515.3 億美元。中國必須刺激國內消費以維持經濟增長。但正如刁莉教授所說,總的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個出口國。
刁莉專家說:“長期目標和短期的現象往往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就中國外貿整體情況來說,目前和將來仍然會是出口大於進口。毋需置疑,中國仍然還是生產加工製造業大國。但貿易需要平衡,中國現在重要的任務是刺激消費,同時需要一定的進口。刺激消費就要保證貿易的多元化, 不過也要注意進口商品的各類安全問題。當前中國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通脹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特別是從外國輸入性的通脹應該謹防。如果從宏觀的供給和需求上考慮,中國的長期發展還是要擴大需求刺激消費。從去年開始中國工業部門強勁復蘇,需要在刺激消費的同時增加進口。既需要增加更多的原料、能源食品方面的進口,也需要高端科技產品的進口。貿易多元化發展是貿易發展的重要路徑,應該更多的建立與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貿易關係,同時也需要緩解與歐洲的國際關係,建立和歐盟實際貿易發展的便利化通道。”
中國商務部新的五年計劃強調了批准中歐投資協定的重要性。在中國對一些歐洲官員實施報復性制裁後,歐洲議會暫停了對該文件的批准。不過在中國商務部新的計劃中沒有提到與美國的貿易協定。這也許表明貿易優先方向發生了變化。北京已從消極的角度看待與美國的關係,因此中國尋求與其他夥伴發展合作。華盛頓的行動只會讓中國人相信自己選擇的正確性。美國似乎正在加速脫鈎進程,至少從應對中國貿易和技術擴張的眾多計劃來看是這樣——這些計劃規定撥出數千億美元來人為地建立替代中國的供應鏈。但貿易統計數據顯示,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只是朝著相反的不利於美國的方向。去年以來東盟國家保持了中國主要貿易夥伴的地位。緊隨其後的是歐盟。正如中國商務部官方代表高峰在 5 月份所說的那樣,到 2021 年中國預計與俄羅斯的貿易將實現創紀錄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