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裡人?”

© REUTERS / THOMAS PETERПразднование Нового года по Лунному календарю. Пекин
Празднование Нового года по Лунному календарю. Пекин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4.03.2021
關注
當代中國人更難回答“你是哪裡人?”的問題。中國南開大學教授周望在上報集團英文新媒體《第六聲》(Sixth Tone)上發表文章,稱在農民工時代,文化特點正在逐漸消失,這個古老的問題今天越來越常沒有答案。請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評論文章中瞭解,中國社會如何在自己的“根”與城市化的“普遍”中尋找平衡。

來自不同城市的伴侶組成“最新型”的家庭,共同生活在第三個城市中。由於各個地區的文化特點具有極大差異,他們不得不適應伴侶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各種文化特點在逐漸消失。孩子們則不僅需要在父母雙方的不同傳統中尋找平衡,還需要在當地文化中尋找平衡。

周望指出,今天的孩子們聽不懂方言,辨不出地方菜餚,不支持地方風俗。取代這一切的是,孩子們只講普通話,吃同樣的時尚餐食。他們的家庭在慶祝節日時甚至也是中立的:一起下館子,或者去遊樂園。

在過去幾百年內,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與出生地緊密相連。只消問一個簡短的問題:“你是哪裡人?”,即可瞭解您講甚麼方言,您喜歡吃甚麼,以及您是甚麼樣的人。隨著城市化率的不斷上升以及無處不在的農民工,這個問題不再具有意義。

按照我們網站上的數據,人們的看法幾乎是對半分的。然而,大多人認為,在當代世界中這個問題的確已經不再像從前一樣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趙曄琴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介紹說,在當前的形勢下重要的是在“傳統”和“新潮”中保持平衡。

她認為,“一方面這樣的城市生活方式可能確實會淡化過去建立在農業社會基礎上的傳統習俗和文化,但是另一方面在城市中也有出現新的都市民俗,比如網上拜年、網上發紅包等。對此我想我們不僅需要去繼承和保護原有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應該以更加開放或者更加包容的心態去接受這樣一種文化的變遷”。

趙曄琴認為這種趨勢可能導致自決問題:“當前社會學界很多學者將務工人員或農民工的子女稱為‘夾縫中的二代’,即他們的父輩從農村進入城市,他們出生在城市,成長在城市,然而卻‘進不了城’。所謂的‘進不了城’是指他們無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中,並且受戶口限制的影響,很多與戶口捆綁的城市社會公共資源也不能夠享受。真正的城市人視他們為外來人口,同時家鄉的農村人又認為他們是城裡人。所以我想這類孩子面臨的身份認同困境可能是更需要被我們關注的議題。”

這方面也存在正面因素。可以推測,倘若農民工不受出身和地域特點所牽絆,那麼當代家庭會獲得更多的可能性、自由、興趣、愛好,更多的瞭解和嘗試新事物的機會,以及找到在生命中尋找自我的機會。

趙曄琴認為,既然城市化進程不可逆,那麼農民工現象將變得越來越常見,越來越強地消除“傳統”與“普遍”之間的界限

她說,“對此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去試圖影響或做出改變,而是需要更加關注這類城市的居住者,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讓他們在城市能夠獲得更好的公共服務資源”。
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60%。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城鎮化率連10%都不到。越來越多的人前往城市務工——2015年務工人員數量達到2.77億人,2019年達到2.91億人。他們攜家帶口,在新的地方開啓新生活,他們的孩子被送往新地方的學校,以期後來在新地方找到工作。

但對他們來說“根”還重要嗎?他們在回憶起家鄉的食物時是否滿懷鄉愁?他們又將操著何種方言詢問“你是哪裡人”?

© REUTERS / THOMAS PETER春節活動. 北京
“你是哪裡人?”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4.03.2021
春節活動. 北京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