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灣“中央社”報道,美國環保署長惠勒下月將率團訪台,台灣“涉外高層”今天表示,未來雙方期待就海洋廢棄物倡議及區域空氣質量等議題達成進展。《紐約時報》稱,惠勒如成行,將是繼美國衛生部長阿扎、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後,4個月內第3位訪台的美國內閣官員。
台媒報道稱,這些都彰顯台美緊密友好的合作關係,也符合美國兩黨在2018年一致通過的“台灣旅行法”。據瞭解,“台灣旅行法”又稱“與台灣交往法”,它的眾議院版本內容規定美國在政策上應該允許所有層級的美國官員前往台灣地區,並與對應的台灣地區官員會面;允許台灣地區官員進入美國,並在適當的尊重條件與美國官員——包括國務院、國防部以及其他內閣機構官員會面。
專家林泉忠教授在採訪中指出,在某種意義上,三位美國內閣官員在四個月內訪台是對兩年前通過的“台灣旅行法”的實施和印證,主要想傳遞一些信號,但未來台美關係將如何發展,仍有一些不夠明朗的地方值得關注:
“第一,美台關係朝著所謂的‘官方化’方向在邁進;第二,特朗普政府希望能夠多少給拜登一些壓力,希望他能夠延續(這一路線)。而‘官方化’究竟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包括未來‘官方化’會怎麼走,還有很多不明確的地方。比如,無論是這次的官員也好,或是之前的兩位也好,其實都是美方的官員到台灣訪問,而台灣的官員到華府又如何呢?我們看到蔡英文幾次到中南美洲訪問在美國轉機,最多是去過紐約,連華盛頓都還不能去,就更不用說跟美國的高官見面或者進入白宮。‘台灣旅行法’並不是指美國單方面訪台,而是互訪,所以接下來如果有台灣的官員去華府訪問又會如何呢? ”
專家林泉忠教授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接二連三地派遣高級別官員訪台,主要是出於敲打中國大陸的目的,而台灣也樂於配合,因此台灣成為美國牽制中國大陸最常用的“籌碼”。
專家林泉忠教授說:“特朗普和蓬佩奧‘特蓬體制’的對外戰略、外交政策基本上把應對中國或者敲打中國放在外交工作的首位。所以這次(派遣官員訪台)當然也是其中的一環,因為‘台灣牌’是最好打的。首先,成本低,台北基本上都會同意。其次,有一定的效果。假設拜登上台之後也繼續的話,這個會給其他跟中國大陸有邦交的主要國家,包括日本、歐洲的國家起到所謂的‘示範作用’。”
此外,台美的經濟交流也在深化。據“中時新聞網”報道,首屆“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Taiwan-US 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於11月20日在華府及台北兩地同時舉行。美方將由國務院經濟成長、能源及環境事務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主談,台灣方面則由經濟部門政務次長陳正祺率小型代表團赴華府與美方進行實體會議,台外事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官員,將在台北以視訊方式同步參與討論。
關於台灣媒體稱美國環保署署長惠勒計劃12月率團訪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這些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中方敦促美方充分認清台灣問題的高度敏感性,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立即停止與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與接觸,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以免損害台海和平穩定和中美在有關重要領域的合作。中方將根據形勢發展作出正當、必要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