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中歐新對話機制的倡議國
暫時,因大流行,德國作為歐盟理事會現任輪值主席國,無法召開全面的中國-歐盟“27+1”峰會。早前,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建議於9月份在萊比錫開會。
俄羅斯科學院歐洲所副所長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倡議依然有效,首次“27+1”峰會或在年底舉行。而且,9月14日的會晤議程,依然按照萊比錫面對面峰會那樣進行。
他說:“德國作為歐盟理事會主席國、以及默克爾的個人貢獻在於,首次嘗試在最高層面與北京舉行綜合性談判。參加會議的有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9月14日即將舉行的峰會,將按照早前宣佈的萊比錫會議議程進行。”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組織中國、德國和歐盟領袖會晤,是德國發展中歐關係的貢獻之一。在美國就中歐構建關係進行打壓之際,德國的立場具有決定性意義。
他說:“德國是歐洲一體化和中歐合作的引擎之一,原因在於中國的市場對德國有巨大的吸引力。眾所周知,在歐盟成員國中,德國對中國的投資最多,並且投資涉及不少技術領域,再加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歐盟對華的技術轉讓比美國、日本總和還要多,可以說對中國的技術進步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還包括社會改革、氣候變化、新的領域技術進步等方面。再有,德國同為貿易順差國、製造業大國和出口大國,與中國有著共同的利益。德國當前推崇的戰略自主,也與中國的戰略高度契合。所以德國作為歐洲一體化的主要發動機,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對華合作的姿態。在一些歐洲國家迫於美國的壓力對華政策失敗之際,德國的立場至關重要。尤其是在5G和華為問題上,德國頂住了美國的壓力,沒有棄用華為,這也反映出德國希望借助華為參與5G規則的制定,而不是做美國的附庸。因此我們應當抓住默克爾執政的晚期以及德國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機會,推行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完成。我想中歐峰會舉辦的意義就在於此。”
中國-歐盟投資協議是峰會的主要議題
專家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認為,有更多的證據表明,“同意”要多於“反對”。
他說:“德國將竭盡所能簽署協議。能否實現,將取決於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對參與國來說,情況有時令人意外地發生變化。暫時,有些問題將在峰會期間解決。德國作為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宣佈,德國將付出努力,簽署這份協議。夏爾·米歇爾和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對此也有著清晰的目標。歐盟甚至比中國更需要這份協議。與此同時,如果相互投資沒有清晰的立場,那麼‘一帶一路’倡議就難以推動。中國人是談判能手,歐洲人也是。有些問題已經商定,相互指責的問題依然存在。也許,峰會可幫助解決現存問題。”
與會期間,習主席進行溝通或做出一些承諾,對於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年底能夠完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義桅說:“我認為協議不可能在峰會期間立刻就能達成,但是在歐洲關切的一些問題上,與會期間習主席進行溝通或做出一些承諾,對於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年底能夠完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9月25日歐盟還將召開特別峰會,專門討論對華統一政策。那麼到時可能還會形成一個對中國比較有利的結果,否則默克爾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因為德國在擔任輪值主席國期間對華政策的協調就是統一聲音,這也是默克爾外交方面重要的議題之一。如果中歐BIT談判取得突破,今後習主席訪問德國並出席‘27+1’會議,則有可能成為中國外交歷史性的突破,對於歐盟來說也意義重大。雖然當前歐盟與75個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但是中歐間的BIT無疑是最重要的。考慮到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增長最快、最有活力的一個市場,歐盟非常看重在推動歐盟新一輪投資和貿易規則談判以及在WTO改革方面中國所能發揮的作用。所以9月14日的視頻峰會,應該說中歐雙方都是高度期待。”
為防止大國對抗,中歐需達成共識
中國期待與歐盟鞏固高層溝通,以大流行後向世界經濟發出正面信號。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就中國國家主席參加峰會目標之一給出這樣的答復。他說,這將有利於鞏固政治互信,推動務實合作,促進中歐關係的發展。
中國外交學院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蘇浩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強調,各方存在分歧,不應影響中國和歐盟之間的合作議程。
他說:“當前歐洲是中國‘一帶一路’框架下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尤其是在面對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困難以及中美關係所導致的複雜局面時,中歐合作就顯得更加突出。縱觀全局,中歐合作無疑是多層次的一種合作。首先,雙方需要探討協調,在橫跨歐亞大陸的合作方面確定一個穩定的制度化框架。其次,在一些重大的議題方面可能需要達成共識,比如穩定國際局勢,防止大國間對抗,加強國家間的協調與合作等。當然,中歐經貿合作仍然最核心的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一個方向。在這方面雙方可能還會落實相關框架,商議一系列的設想。另外,考慮到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那麼在一些特定的領域,我們可能還需要進行深度溝通,比如香港問題、西藏問題。彼此在這些問題上應當相互理解,求同存異,不要因為分歧的存在而影響到合作的大局。”
今年春季,歐洲委員會推出歐盟新工業戰略。文件中含有歐盟成員國內控制外國投資的章節。專家弗拉季斯拉夫·別洛夫認為,中國肯定會提出,這個戰略對中國大型公司並購歐洲戰略股本時將產生怎樣影響的問題。
他說:“中方將提出這個議題,因為新工業政策明顯是針對中國和美國的。美國是IT服務市場,中國則擁有準備投向歐洲股本的龐大資金。10月前,歐盟所有國家,將根據歐盟共同要求制定自己的國家法律。將建起相應的管理機制,顯而易見,這些機制將首先針對中國具體公司參加並購過程。”
中國-歐盟會晤背後的美國影子
峰會期間,中國外交的這個論點將得到強化。衛星通訊社在採訪專家王義桅時提問:美國施壓情況下,歐洲涉華問題有著多少獨立性?王義桅認為,德國像法國一樣,在很多涉及大西洋兩岸關係問題上有自己的獨立性。歐盟很多問題秉承自己的主權自治。
他說:“歐洲主要是在軍事安全方面獨立性較差。當前歐盟有21個國家是北約成員國,包括安全、軍事、信息情報以及與軍工相關的產業都非常依賴美國。不過在特朗普任期內,歐盟與美國的分歧也日漸明顯。因此我們既要認識到歐盟的軟肋和缺陷,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歐盟的重要作用。目前歐盟推行主權戰略自主,尤其在數字技術領域尋求獨立自主,擺脫依附美國。當然,一定程度上歐盟也要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對此中國是鼓勵的。中方主張人類命運共同體,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依附於強權,這樣國際關係才能更好地民主化、多極化。”
峰會的主要政治議題之一,是歐盟是否響應中國發出的不要滑向“冷戰”的呼籲。要知道,美國實際上已經對華宣佈“冷戰”。布魯塞爾處於相當尷尬的境地。美國人重審與盟友的政治、貿易和軍事關係,已經給歐洲人造成了創傷。實際上,歐盟並未準備好,如何應對大流行對歐洲經濟造成的後果,其中包括因隔離措施與中國生產和供應鏈中斷。這兩大要素,將給德國和歐盟領袖們帶來嚴重壓力,測試他們在全球不確定性的嚴酷條件下制定務實決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