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聯合在法國南部卡達拉捨研究中心旁邊建設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這是首次通過大規模實驗證明,利用熱核反應在工業規模獲得能量的可行性。如果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取得成功,人類將有望獲得幾乎用之不竭的能源。反應堆計劃於2025年啓動並獲得第一束等離子體。
共有35個國家參加ITER項目,其中包括歐盟的29個國家以及俄羅斯、美國、印度、中國、日本和韓國。作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東道國,歐洲承擔了45%的建造費用,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國家各承擔9%。
ITER反應堆基於蘇聯科學家伊戈爾·塔姆和安德烈·薩哈羅夫院士於上世紀50年代研發的托卡馬克系統—帶電磁線圈的環形裝置。ITER是可控熱核聚變領域研究項目發展的下一個邏輯步驟,也是證明基於熱核聚變獲得能源可行性的必要步驟。
俄羅斯不僅是ITER項目構想的創始來源,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高科技設備製造。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負責履行ITER項目的俄方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