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民幣原油期貨近期在外國投資者中的受歡迎度開始飆升。據《華爾街日報》(WSJ)援引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的數據,今年以來,原油期貨境外投資者日均交易量佔比約16%,日均持倉量(當日未平倉合約量)佔比約28%。據報道,參加交易的有來自19個國家的供應商、生產商和交易所經紀人。截至目前,60個國際經紀公司推出人民幣原油期貨交易服務。2018年,此類國際經紀公司只有45個。
中國經濟從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中快速恢復:6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創下過去幾個月來的新記錄,達到50.9——超過專家們的預期。這一指標連續兩個月來持續增長,說明供求穩定恢復。6月的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也從5月的53.6增長到54.4。的確,出口企業的採購經理人指數令人處境尷尬——出口訂貨仍像從前一樣在減少。但考慮到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在一些國家擴散、且世界經濟整體下滑,那麼這樣的指標完全是可以解釋的。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Bian Yongzu)告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與廣播電台記者,與美國相比,中國在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後果方面確實看上去更為成功,其中包括經濟方面。美國的一些行動迫使國際投資者懷疑美元體系的進一步穩定程度。他們在尋找新的資本“安全港灣”,他們來到中國是完全符合邏輯的。
他說:“雖然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目前還比較穩固,但是很多人已經看到了這種貨幣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其中美國的經濟能力,包括疫情的控制情況,都對國家和世界造成了很大打擊。投資者可能會認為未來以美元為主的貨幣體系會有變動,這也促使不少人願意去持有人民幣。另外,中國國內的經濟恢復速度較快,與其他國家形成了相對比較明顯的對比。隨著中國經濟的復蘇,自然對一些大宗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比如石油。不少投資者都希望能夠通過交易大宗商品來獲利,所以我想中國經濟的恢復刺激了大宗商品需求,也是一個原因。同時,中國的政策也發揮了積極作用。近年來中國在金融領域的開放速度非常快,包括證券、資本市場、銀行保險等各個方面的進展都非常迅速,自貿區的配套政策也陸續出台,使得境外資金能夠比較方便地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不久前再度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條目,上調了外資在投資許可行業時的最大股比限制。在金融行業,摩根大通(JPMorgan)成為首家獲准絕對控股在華生意的外資資管公司。其它大型國際公司也效仿這個例子——幾乎所有公司都遞交了從中國夥伴那裡贖買股份和擴大在華生意的相應申請。
卞永祖說,美國的行動也促使了能源投資者在中國市場上的活躍。華盛頓一貫奉行從原油淨進口國變為出口國的政策。這意味著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降低,相應地,也意味著國際市場上的美元數量減少。中國相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這樣,中國在世界上的原油需求在擴大,中國貨幣人民幣的供應也在擴大。
卞永祖說:“眾所周知,美國從最大的原油進口國慢慢變成了原油出口國,在這一過程中美國的貿易逆差或將縮小,國際流通的美元減少,這時就需要其它貨幣做補充。與此同時,中國恰恰成為了最大的原油進口國,相對來講可能就會有更多的人民幣輸出到世界其他國家,使得人民幣在計價、交易或者貿易等其它方面的使用增多,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對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產生刺激作用”。
當然,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的交易量目前尚且不能與美國市場西德州輕質原油與北海布倫特原油相提並論。如果說開放的人民幣原油期貨合約有14萬份多一點的話,那麼美國市場西德州輕質原油與北海布倫特原油就有幾百萬份。但重要的是市場發展速度。在上海原油期貨交易啓動前,根本沒有幾個人相信。而現在大型國際經紀機構為採用這種衍生物的交易服務,其中包括摩根大通集團(JPMorgan)、高盛集團公司(Goldman Sachs)、日本經紀公司瑞穗證券(Mizuho Securities)、法國巴黎銀行(PNB Paribas)、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