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大流行”:恐懼反致不重視
俄羅斯科學院教授、俄羅斯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和經濟心理學實驗室主任提莫菲·內斯蒂克指出:
“是時候從‘戰爭說’轉向‘積極目標說’,多強調被救生命的數量,而不是死亡人數;談論保存下來的工作崗位的數量 ,而不是失去的崗位的數量。需要給出盡可能多的關於未來幾個月會發生甚麼的信息,以便人們可以依照政府計劃和政府做決定的標準制定個人計劃。擔憂和恐懼升級帶來的多半是壞處。”
專家認為,現有的疫情數學模型對心理研究結果的考慮不足。與此同時,俄羅斯社會輿論基金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40%受訪者不害怕感染新冠病毒,57%不想做新冠病毒檢測。心理學家稱,這樣的恐懼水平正在嚴重影響民眾遵守隔離規則的總體意願。
無助也使恐懼感大增:如果全社會害怕感染的恐懼感增加,但卻不清楚如何保證自己和親人的安全,這會導致風險有可能被低估。
提莫菲·內斯蒂克稱,總體上,恐懼作為讓民眾遵守預防規則的手段的作用正在明顯減弱:
“我們看到不信任醫學的人在增多,不信任病毒危險的人越來越多。”
專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同情開始起到很大作用,同情不同於恐懼,不僅鼓勵人們遵守預防規則,還能減少心理創傷。
科技恐懼症的興起和對民主的打擊
65項研究的元分析表明,在曾經感染非典、中東呼吸綜合徵和新冠肺炎的患者中,19.32%出現過創傷後應激障礙,14.9%曾感到抑鬱,15%曾感到擔憂。疫情期間,中國50%醫務人員出現抑鬱,45%感到擔憂,34%出現失眠;加拿大47%醫務人員稱必須得到心理幫助。
俄羅斯心理學家稱,心理創傷將主要與疫情帶來的經濟後果有關,並將持續多年。其他一些可能產生的問題現在就應當得到討論和考慮,包括民眾對疫苗的負面態度、污名化和排外心理增加、技術恐懼(科技恐懼症增加)。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指出:
“現在我們已經能看到對犯罪的恐懼在增加。不過應當明白,新冠病毒引起的擔憂會使人們對任何負面信息的敏感程度增加。”
此外,疫情還影響人們的政治立場。提莫菲·內斯蒂克稱,一系列研究表明,疫情帶來的擔憂使人們的價值觀向專制、右翼和保守主義轉移,這會增加平民政治家執政風險。
提莫菲·內斯蒂克還指出,通過搜索引擎中的查詢、社交網站發帖、語言學標籤、智能手機定位和傳感器測值可以準確觀察到人們的許多心理特徵。他表示,從數字足跡可以判斷人們的抑鬱程度、善意、外向性和情緒穩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