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蓬在採訪中介紹,在世界範圍內,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技術水平屬於第一梯隊,中國位於第二梯隊的領先位置,而中國做的最成功的就是載人航天技術。
他說:“載人航天技術包括火箭系統、飛船系統、生命保障系統和著陸場系統。第一點,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成熟,而只有成熟度很高的運載火箭才能夠做載人航天的載具。第二點,中國的飛船系統很好。第三點,中國的天地測控技術很棒,控制飛船的起飛、降落和著陸能力很優秀。也就是說,載人航天的這幾大系統,中國都做得很成功。”
而俄羅斯作為世界航天領域位於第一梯隊的國家,包括運載火箭技術、飛船技術和空間站技術等航天技術都很成熟並且很先進。中國的宇航員之前在俄羅斯進行過失重訓練;2011年,中國“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由俄羅斯運載火箭發射。史一蓬指出,中俄兩國在航天領域如果能夠取長補短,那麼雙方的合作會很有前景。
他說:“俄羅斯的技術都是很先進的,他們的困難之處就在於首先他們的資金比較緊張,再者他們的人才隊伍流失比較嚴重。而中國有比較大的團隊,而且資金支持也比較充足。航天技術的發展是很費錢的,如果中俄兩國能夠聯合起來,是能做一些比較大的事情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在1970年4月24日的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併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史一蓬在採訪中表示,它是中國航天事業50年發展歷程中的第一大標誌性事件。
除此之外,史一蓬還介紹了另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1971年發射的‘實踐一號’,是中國第一次回收衛星,為載人航天技術奠定了基礎;1981年中國成功掌握 ‘一箭多星’發射技術;1984年‘東方紅二號’衛星成功採用地球同步軌道,是中國第一代通訊衛星;新世紀的載人航天技術突破了飛船和空間站技術;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國深空探測的開始。”
中國國家航天局於今天宣佈,將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同時公佈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中國火星車名稱的全球徵集活動也即將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