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人們就開始考慮歐亞經濟共同體內需要統一的經濟空間這個問題,但直到2010年,在俄羅斯、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就成立關稅同盟和歐亞經濟共同體統一經濟空間達成協議後,關稅同盟協議才得到實施。後來這個共同體就演變成了歐亞經濟聯盟,規定商品、服務、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甚至在個別經濟領域內實行協同一致的或統一的政策。
中國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全球投資倡議,建議在絲綢之路途經國家內開展貿易合作、投資合作,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後來,這個構想得到擴展,現在“一帶一路”是基礎設施和經濟合作的“保護傘”,已經有超過100個國家加入這項倡議。自宣佈倡議之時起,中國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向“一帶一路”多個項目投資了900億美元左右。
2015年俄中兩國領導人就歐亞經濟聯盟和“一帶一路”兩項構想對接達成協議。歐亞經濟聯盟建議中國共同為28個交通項目融資。在對接框架下提議理順中國和歐盟之間的過境物流,港口、鐵路、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均可納入這一提議中。對接框架下的最大項目是打造“歐洲-中國西部”國際交通走廊。長度超過8000公里的公路有助於優化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以及中亞國家和歐洲國家之間的貨運。從法律上來說,在2018年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簽訂經貿合作協議後,二者的對接得到了鞏固。
蓋達爾經濟論壇的參加者、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胡加祥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和廣播電台記者採訪時說,為了在兩個構想對接的框架下進一步發展合作,必須建立機構性機制,其中包括爭端解決機制。
“關鍵地方是歐亞聯盟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交往還不是很密切,我們缺少一個幫助中國企業和歐亞聯盟企業在發生貿易糾紛時的解決方式和機制。怎麼樣才能更緊密的合作呢?我們把這個法律的制度建立起來,既保障和保護了兩國的企業;同時,如果發生了商業爭端(Commercial Dispute),我們有一個解決的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這是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和歐亞聯盟進一步合作的關鍵地方”,——胡加祥說。
蓋達爾經濟論壇的參加者們得出結論,需要積極建立必要的機制,以確保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對接框架下的正常工作,並提高夥伴國之間的互信。更何況,在世界發生類似英國脫歐(Brexit)或特朗普反全球化的離心過程的條件下,對歐亞一體化的需求卻得到加強。俄羅斯聯邦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說,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已經開始有效互補,進一步切調有助於為在歐亞大陸內形成新的地緣政治輪廓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