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王受文到訪華盛頓之後,本週三首次在廈門國際貿易洽談會上會見了記者。觀察家注意到,他回避談論中美的貿易戰,而在場記者全部來自中國媒體,沒有一人問到了貿易戰。
史蒂文·姆努欽在美國CNBC電視台的採訪中陳述的立場截然相反,他贊成與中國打貿易戰,他指出,美國在對華貿易戰問題上正在與傳統盟國合作。美國財政部長稱,美國對中國開放市場和改變知識產權領域政策的要求在G7夥伴中找到了共識。
山西財經大學副教授李凱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稱:“當然,中方仍會做出願意同美方談判的姿態。但是從硬數據來看,中國沒有妥協的必要,反倒是需要讓美國認清自己。”相反,他認為,應當讓美國明白強加貿易戰給中國將導致怎樣的後果。
李凱說: “中美貿易戰目前只能繼續硬碰硬地“打”一段時間再作觀察,看看到底是哪一方先敗下陣來,否則雙方都不會在出現結果之前作出政策調整。首先,中國國內針對此事的民族情緒十分強烈,國家層面也不會做出退讓。美國方面,特朗普總統的性格非常強硬,他過去在商界一貫以虛張聲勢、揮舞大棒壓迫對方談判預期,來抬高自己的談判預期,最終爭取有利於自己的談判結果,這其中多少帶有訛詐的談判色彩。但是特朗普總統的商人談判技巧在中國這裡並不奏效——中國在經歷了40多年的改革開放後,國內的自信心即便因此事受到一點打擊,可我們並不服氣,也不可能在貿易戰中退縮。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中國無非是股市下跌,人民幣貶值。逐一分析,中國股市的下跌其實是證券行業避險情緒的一種表現,實際上中國的實體經濟並沒有出現不好的跡象。人民幣貶值則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主觀導向的結果。因為人民幣貶值可以抵消美國關稅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但是也不會失控的貶值,最近人民幣匯率已經開始穩住。再次,中國雖然在高科技領域存在薄弱環節,但是在高科技之外的其他大宗商品方面,我們仍然佔有優勢。“中國生產,美國消費”是長期形成的中美經濟格局。美國消費很大一部分都依賴於中國商品供應商,美對華加徵高關稅,卻又無法找到替代中國的進口,關稅戰的影響最終會落在美國消費者頭上。7月份公佈的有關中美貿易狀況的數據表明,美國的貿易逆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很多,而中國7月份的國際收支狀況呈良好狀態。至於美國國內,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7月底就“301調查”結果擬對160億美元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徵關稅舉行公開聽證會,會上,美業界代表反對政府對華加徵關稅的聲音遠遠大於贊成的聲音。綜上,中國沒有妥協退讓的理由。當然,中方仍會做出願意同美方談判的姿態。但是從硬數據來看,中國沒有妥協的必要,反倒是需要讓美國認清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