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這些實際上都在證明,中國仍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在中國看來,自由貿易是發展中歐關係、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額外動力。中國同時表現出的開放性再次強調,在美國同自己的主要盟友--歐盟、加拿大、日本和韓國存在嚴重貿易分歧的背景下,中國試圖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抵制保護主義問題上奪取世界領導地位的決心和勇氣。
美國總統給美歐關係造成了深深的裂痕。正因為如此,歐洲人將尋找中國對他們利益的理解,而中國也將努力從中獲得好處,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尤里·魯賓斯基就此評論道:"美歐以及美中在貿易投資問題上的衝突的尖銳化,讓歐洲人面臨著非常複雜的任務:如何共同最大程度地捍衛自身利益。他們選擇優先方向--同美國還是同中國就遊戲規則達成一致,可能更具前景。對歐洲來說,特朗普提出美國可能退出世貿,是不可接受的。對中國來說,這同樣不可接受--它不想毀壞固有的、總體上有利的國際經濟遊戲、貿易規則。因此歐洲人希望,中國能夠考慮到自己的關切。"
他說:"我看不到中國有借機分裂歐洲的意圖。指責它企圖利用個別國家的特點謀求自身利益,但是中國沒有想削弱、分裂歐洲的全球性任務。在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的條件下,歐盟仍是它的主要經濟夥伴,它的‘一帶一路'戰略的直接目標。中東歐國家與歐盟老成員之間存在矛盾。的確,中國人試圖利用這些矛盾,但這是歐盟自己的問題。中東歐許多國家就其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歐盟最發達國家的水平,認為自身利益受到損害。中國完全有理由去利用這一因素。中國仍將繼續利用歐盟個別國家間的矛盾,只要歐盟自身允許它這樣做。"
李克強有可能在訪問索菲亞和柏林時也會努力去消除歐洲夥伴的懷疑--中國首先希望同一個統一而團結的歐盟打交道。同時,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研究員劉典指出的那樣,中國希望歐洲人能明白自己的立場。
劉典說:"首先,中國推動16+1合作機制,旨在為廣大中東歐國家提供發展機遇,並無分裂之意。歐洲多國指責中國推動16+1機制分裂歐洲、干預歐洲事務,實際上是在將歐洲內在發展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和矛盾轉嫁給中國。因為中東歐與西歐國家間本身的發展水平就存在較大差異,歐盟當年在吸納中東歐國家時就有很大爭議。也就是說,西歐和中東歐國家間的發展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是歐洲的內在矛盾,尤其是歐洲國家最近在難民問題上已經吵得不可開交,難道也是中國之過嗎?中國只不過是在和歐洲國家談合作。這樣的指責是毫無道理的。其次,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歐債危機的發酵,債務問題是西歐和中東歐國家產生裂痕的重要原因之一。歐債危機最早從希臘爆發,表面上是發生在東歐,實際上這是整個歐洲體系暴露出來的問題——歐盟擴張速度過快,歐盟內部各個成員國間經濟水平發展不一致引發了政治整合過程中的一系列後遺症,恰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一些後遺症就會變得十分明顯。面對這些問題,一方面,歐洲自身要尋找解決之道,另一方面,不斷發展起來的中國也可以同歐洲各國展開合作,16+1合作機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斷得到推進。再次,中國不僅和中東歐國家開展合作,同時也在同歐盟主要經濟體展開合作,例如,中德雙邊貿易額近些年一直在不斷增長。不能只看到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在穩步推進,而忽略中國和歐洲傳統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合作。此外,在逆全球化浪潮出現的背景下,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後開始倡導美國優先,中歐在捍衛WTO等多邊自由貿易體制方面是有很多共同立場的。當然,雙方也有矛盾點,隨著中國與歐洲經濟合作的深入,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也在日益提升。我認為,歐洲不是反對中歐經濟合作,而是警惕中國日益提升的國際影響力。畢竟倒退200年,歐洲曾是世界舞台的中心,把控世界話語權。但如今,對於法、德這樣的歐洲傳統強國而言,僅僅依靠自身很難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在參與其他國家提供的方案的同時,又希望自身的國際影響力不受到影響,其實這是矛盾的。總體而言,爭議也只能是爭議,這些爭議不會從根本上影響中歐合作的基調。 "
李克強此次訪歐先於7月16-17日的北京中歐峰會。訪問索菲亞和柏林,應能反映出各方有讓自己的天然夥伴關係從屬於共同應對對美貿易戰的利益的願望、能力,並為此做好了準備。至於中國,它似乎已經在這方面做好同歐洲人並肩作戰的準備。